喝牛奶,中美大不同


喝牛奶,中美大不同

文章插图
喝牛奶 , 中美大不同
阐述完对酪蛋白研究意义的理解 , 陈君石教授接着指出 , 坎贝尔教授的研究目的 , 在于警示美国人 , 中国人不应该全盘照搬 。其中的原因 , 在于两国人民的牛奶饮用量存在很大差异 。
差异到底有多大?欧美国家的人均牛奶消费量超过300千克 , 而我国仅为21.7千克 , 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准――美国人把牛奶当水喝 , 各种乳制品吃得也多;而中国人则是远远不足 。研究显示 , 牛奶营养丰富 , 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 还能促进骨骼发育 , 提高免疫能力 。它的益处这么多 , 而饮用量却远远不足 , 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倡“每人每天一杯奶” 。
但是 , 牛奶喝得太多又会导致钙流失 , 有些人会出现腹泻 , 因此 , 陈教授指出 , “美国人不可能再鼓励喝牛奶” , 他们的乳制品已经吃得太多 , “需要泼点冷水” 。
食物没有好坏之分 , 关键在于搭配
按我们的理解 , 好的食物自然该多吃 , 不好的少吃 , 为什么还要这边鼓励多喝 , 那边“泼点冷水”?
“一切都是量的问题 。”陈君石教授这样对采访人员说 , 在营养学家眼里 , 食物从来就没有好坏之分 , 关键在于怎么搭配 , 在于饮食结构是否合理 。“就像很多人说红烧肉这样的东西油脂含量太高 , 有致病风险 , 但一般人每周吃一两顿又有什么关系?可是 , 你不能天天吃、顿顿吃 , 那样身体也会受不了” 。这个道理放到牛奶上是一样的――“我们现在是喝得不够 , 需要增加 , 使我们的饮食结构、营养搭配更合理 。
这和美国人喝得太多需要限制是一个道理” 。
除了癌症 , 不少人也认为 , 牛奶等动物性食品与很多慢性病有关 。
对这一点 , 从小在农场长大的坎贝尔教授认为 , 多年的研究结果和人群调查表明 , 多吃动物性食品 , 包括牛奶 , 与癌症(乳腺癌 , 前列腺癌 , 直肠癌)、糖尿病、心血管病等“有关联” 。但是他依然强调这只是一种“关联性” , “并不是指肉食和牛奶与这些疾病有一个特定的致病机理” , 并不是说多吃动物性食品就必然会引发这些疾病 。
西方营养学家推崇东方饮食
对于饮食是荤好还是素好 , 陈君石教授这样认为 , 中国人向来讲求饮食均衡 , 科学饮食不能简单地用荤、素来划分 , 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在他看来 , 关于牛奶与癌症关系的讨论只是《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一书的一小部分 , 整本书的价值 , 更多地体现在对东西方饮食结构的比较和探讨上 。“现在全球科学家基本公认 , 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东方饮食结构更加有益于健康”――这就是坎贝尔教授的研究产生的最深远影响 。
在电话里 , 坎贝尔教授向采访人员描述了他们一家每天的基本食谱:他和夫人、5个孩子以及孙子都是以植物性膳食为基本食物 。早餐是水果、薄饼;午餐是蔬菜沙拉;晚餐是热菜 , 包括各种食谱的素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