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的意味

在明代万历时期,为了避万历皇帝朱翊钧名字中“钧”字之讳,人们将“钧”写成“均”,记为“均窑”,所以现在也有将钧窑称作“均”窑的人,但究其根本,钧窑才是本名 。

钧窑的意味

文章插图
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种瓷器都是青瓷,钧窑虽然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 。钧窑的颜色还有玫瑰紫、天蓝、月白等多种色彩 。专家指出,“钧红”的烧制成功则开创了一个新境界 。钧窑瓷器是北宋时期出现的一种最特殊的青瓷,它的前身,显然是唐鲁山窑花釉瓷器,钧窑窑变的特殊 性,除了在于强还原焰下呈现的铜从2价还原到0价而出现的姹紫嫣红外,特殊的釉面结构也影响到它的显色,一般来说,钧窑的釉区别于其他窑口青瓷的最 大之处,是它的釉结晶结构,呈现一定的纤维状,如果你用放大镜观察钧窑瓷器的釉面,不难发现,这种纤维状结构主要是显色部分,而纤维状结晶和玻璃状均质结晶(就是不显色部分)之间,有很大的气泡,这些气泡有不少突破釉面,造成钧窑瓷器釉面呈现橘皮棕眼状,这显然有助于光在釉面的散射,使得钧窑窑变颜色的层次感更加丰富,这一般是加入石灰碱的缘故,所以说,钧窑窑变的呈色,铜的还原反应是直接原因,而石灰碱入釉则是间接原因 。
【钧窑的意味】关于钧瓷釉质呈现的外观颜色,目前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大多是以偏概全 。不同层面的专家学者对钧窑瓷器的论述基本都是“官钧瓷”的“以金属铜为呈色剂的紫红釉” 。如:“在天蓝色釉面上缀有几片玫瑰色紫红斑”或“绚丽的紫红釉遮体,颇有雍容富丽之仪”等等赞美之词成了钧瓷的代名词,仿佛钧瓷只有“官钧瓷”,没有发展过程,直接就从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 。毋庸讳言,高古瓷器由于存世量不多,研究考证确实有些困难,但这种数典忘祖、以偏概全,不客观、不公平的论述,长期以来给人们鉴藏钧瓷以负面影响,以至使一些著 名专家都“见钧不识钧”,不能不说是学界的遗憾 。笔者的窖藏钧瓷“桃形砚滴”,就被故宫博物院的知名专家判为“非钧瓷” 。
钧窑的意味

文章插图
钧窑瓷器被人们称作是国之瑰宝,因为它对釉色的运用随心所欲但又能控制自如,有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釉具五色,艳丽绝伦 。”钧窑瓷器的釉色各种各样,一点都不单一,例如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等等……
“蚯蚓走泥纹”系指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留下的痕迹,它是钧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蚯蚓走泥纹”产生的原因较复杂,有一种说法是由于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施釉又特别厚,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在高温烧制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
钧窑的意味

文章插图
钧窑刘家门窑在北宋末期创烧伊始,就采用了厚釉工艺和满釉支烧的方法,这是对汝窑烧造工艺的学习和模仿 。厚釉工艺与素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素烧瓷片在宝丰清凉寺窑址和钧窑刘家门窑址都有大量发现 。汝窑首创厚釉工艺 。在宝丰清凉寺窑址2000年的发掘中,遗址第三阶段出土瓷片较少,绝大多数是素烧残片;在2012年至2013年的发掘中,在宝丰清凉寺遗址中发现了不早于金代的大量素烧器,占出土瓷片总量的99%,元代地层也有素烧器,且同时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钧釉瓷 。钧窑刘家门窑在创烧的第 一期前段就采用了厚釉工艺,从第 一期后段开始,素烧器所占比例均达50%以上,且素烧器逐渐增多 。从对汝窑和钧窑的考古发掘来看,钧窑在北宋晚期学习汝窑的素烧厚釉工艺之后,此工艺渐渐成为两窑的主要工艺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