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把幸福的钥匙

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 。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 。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 。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 。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 。
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 。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 。
渐渐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价值观 。虽然他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习 。成绩好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 。到高中时,蒂姆已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没有痛苦,就不会有收获 。当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时,他安慰自己:
一旦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 。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激动得落泪 。他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可以开心地生活了 。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 。他担心在和大学同学的竞争中,自己不能取胜 。如果不能打败他们,自己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 。
大学4年,蒂姆依旧奔忙着,极力为自己的履历表增光添彩 。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这些科目,可以保证他获得好成绩 。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了 。
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 。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 。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 。当然,他也有开心的时刻,在加薪、拿到奖金或升职时 。但这些满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
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 。他曾多么渴望这一天 。可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他却没觉得多快乐 。蒂姆拥有了豪宅、名牌跑车 。他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 。
他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 。朋友拿他当偶像,来教育自己的小孩 。可是蒂姆呢,由于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 。他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呆就是几个钟头,享受着毫无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担心明天的事 。起初,他快活极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厌倦 。
做“忙碌奔波型”并不快乐,做“享乐主义型”也不开心,因为找不到出路,蒂姆决定向命运投降,听天由命 。但他的孩子们怎么办呢?他该引导他们过怎样的一种人生呢?蒂姆为此深感痛苦 。
为什么当今社会有那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尔这样解释:因为人们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
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是这样的:假如孩子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奖励;如果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就会发给奖金 。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 。
然而一旦目标达成后,人们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释为幸福 。好像事情越难做,成功后的幸福感就越强 。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它绝不等同于“幸福” 。它只是“幸福的假象” 。
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而高兴,这是由于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 。“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就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就是幸福 。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
在本-沙哈尔看来,寻找真正能让自己快乐而有意义的目标,才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