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入华:热钱汹涌市场遇冷 面临多问题制约( 五 )


落地难题
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 and Markets的研究数据,预计到2023年,全球肉类替代品市场规模将达到64.3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的肉类替代品市场规模增速最快 。2019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市场规模约121亿美元,预计将以每年约15.0%的增长率增长,到2025年或将达279亿美元 。
环保、健康、肉类替代品,是目前“人造肉”的主要卖点 。“用植物蛋白代替动物蛋白不是做与不做的问题,而是必须做的问题 。”吴奇给出了一组数据,2018年,中国人的人均消耗肉是60公斤,中国人消耗的肉大约是9000万吨,是美国和欧盟28个国家的消费总和 。
“‘人造肉’的市场潜力很大,国内外很多大公司和金融机构都看好,我们同样看好 。”在刘季善看来,市场同时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如何解决技术问题、如何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及如何满足消费者现实需求 。
“市场前景不是一两天能达到的,还有一段路要走 。”刘季善说道,“很多消费者因为好奇会尝试一下,但要形成重复消费、持续消费的习惯,需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更多的沟通 。”
对于Impossible Foods来说,“用植物替代品取代所有肉类:肉、奶制品和鱼等”,是他们的最终目标 。与之不同,国内业界普遍认为,未来植物肉如果发展成人们餐桌菜品当中的一种选择,已是成功 。
“我们不提倡也不看好用植物肉替代动物肉这个提法与方向 。”深圳齐善食品有限公司市场部高级经理周启宇告诉时代周报采访人员 。而薛岩则一直强调,“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是互补的” 。
价格、口感等问题,增加了“人造肉”落地的不确定性 。
现有的“人造肉”主要以碎肉形态生产,尽管可以通过调味上色等方式模拟真肉的外表形态,但是并不能模仿咀嚼骨头、筋膜等特殊部位的口感 。多位受访企业负责人、业内专家均对时代周报采访人员表示,目前的“人造肉”在口感上没有真肉的嚼劲,口感偏干偏淡,且缺乏粘弹性 。
就原料成本而言,河南百川将产品分为低、中、高三档,每吨售价分别约为1万元、1.50万元和2万元 。
“如果代替肉用,一泡水之后基本上有1:2.7的出成率,用最好的拉丝蛋白加工成植物肉,原料成本可能也不会超过六七元一斤,跟肉相比在成本上占很大优势 。”江旭海分析,目前“人造肉”价格贵主要因为技术研发和商业合作投入大 。
“超市卖得贵,我觉得可能是渠道收了比较多费用 。”张佳昱认为,“人造肉”的终端价格与不同的商业场景有关 。
在美国,汉堡王的一个植物肉汉堡只比普通汉堡贵30%,消费者可以接受,就能落地 。而国内超市售价很高的素肉,只能是概念,难以持续 。张佳昱进一步解释称:“假设餐饮的食材成本大概占30%,其中肉可能占15% 。即便植物肉的成本比真肉成本高一倍,汉堡的价格只需要上调15%就能将植物肉的成本覆盖掉,再加一点价就能盈利 。所以商业落地场景要清晰 。”
尽管多家A股公司头顶“人造肉”光环,但部分相关上市公司均是在发展主营业务的同时尝试切入“人造肉”领域,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和销售 。
以豌豆蛋白等为主营业务的双塔食品在回复投资者关于“目前植物人造肉业务发展的如何”时表示,公司专门成立了两个独立的团队充分利用现有的商超、餐饮、电商等渠道资源经营运作植物肉业务;公司将加大与一些休闲食品、快消食品的行业龙头合作,研发新产品,开拓和占领市场,未来植物肉产品销售将围绕to B 、to C端进行销售 。
陈苏认为,植物肉市场刚刚发展起来,目前升速快,量不大,相对小众,这是必经阶段 。“我们讲究规模效率,如果没有海量的市场,商业成本是很难下降的 。等需求起来之后,成本才会下跌 。”而作为餐桌上的一种选择,售价相对高一些也可以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