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家具界的心理学家,组装越费力,消费者越中意。


宜家:家具界的心理学家,组装越费力,消费者越中意。

文章插图

几乎每一个有关特定经济原则的故事都会有同样方式的开头 。这个故事要从蛋糕粉开始说起 。
故事是这样的:1950年,美国食品公司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想知道如何销售更多贝蒂克罗克(Betty Crocker)品牌的速溶蛋糕粉 。心理学家欧内斯特迪希特(Ernest Dichter)——“动机研究之父”——参与了此案 。

宜家:家具界的心理学家,组装越费力,消费者越中意。

文章插图

迪希特负责其中一个小组 。后来,他建议公司更改配方,决定取消原配方中的蛋黄,让人们自己动手添加新鲜的鸡蛋 。全速溶蛋糕粉使得烘焙蛋糕太过容易,虽然能节省做蛋糕者的劳动和时间,但同样丢失了很多乐趣 。
接下来就是真实的历史了 。
这个故事很可能被夸大了 。一个令人扫兴的事实是,早在1951年,另一家食品公司——邓肯海恩斯(Duncan Hines)就有一个用新鲜鸡蛋制作蛋糕的配方 (由食品化学家阿里安德烈(Arlee Andre)开发) 。1935年,p. Duff And Sons 公司获得了使用新鲜鸡蛋加蛋糕粉制作糕点的专利 。
“一般来说,家庭主妇和购买其他鸡蛋的大众似乎更喜欢新鲜鸡蛋,”该专利写道,“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使用干鸡蛋或鸡蛋粉是一种障碍 。”
甚至连劳拉?夏皮罗(Laura Shapiro)的 Something from the Oven: Reinventing Dinner in 1950s America这本书也有时被认为是迪希特故事的来源 。书中写道,”如果加鸡蛋能使部分女性克服对蛋糕粉的厌恶,那至少有些原因是新鲜鸡蛋能做出更好的蛋糕 。” 。

宜家:家具界的心理学家,组装越费力,消费者越中意。

文章插图

尽管如此,迪希特的故事让人们对消费者行为有了深刻的心理洞察,并成为一个传奇 。
将近70年过去了,为了让消费者更加珍惜产品,让产品变得更加费力的想法已经成为一种既定的营销策略 。
我们现在称之为“宜家效应” 。
宜家效应测试2011年,迈克尔?诺顿(Michael Norton)、丹尼尔?莫孔(Daniel Mochon)和丹?艾瑞里(Dan Ariely)在《消费者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提出了宜家效应(Ikea effect)——”仅劳动本身就足以诱发人们对劳动成果的更大喜爱” 。
他们的论文也是以蛋糕粉的故事为开头 。报告承认,通用磨坊的销量增加确实可能还有其它原因,但作者们仍然热衷于这个观点,即“为任务注入劳动力”是销量增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

宜家:家具界的心理学家,组装越费力,消费者越中意。

文章插图

为了从证实这一现象并研究其局限性,他们进行了一些实验,包括组装宜家家具、折纸以及搭乐高积木 。结果显示,与其他人组装的物品相比,参与者更看重自己组装的物品 。
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折纸鹤与青蛙,然后去竞价购买这些作品 。他们倾向于认为自己的作品比其他参与者的作品更有价值,几乎与折纸专家的作品价值相等 。
当然,实验还表明,这种效果有所局限 。
当参与者花费太多时间构建自己的作品,或未能完成任务时,他们购买物品的意愿就会下降 。
一些参与者自己动手组装完成了一个宜家储物盒,而其他人被告知只可以组装一半 。
那些完成了宜家储物盒的人更看重自己的杰作,表现为——他们更愿意付钱来购买它 。“最重要的是,”论文指出,“估值的这种增长并不局限于那些认为自己是diy者的参与者 。”
相似但不同宜家效应与其他一些重要的经济行为类似,但并不完全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