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小看离园后的亲子交谈


别小看离园后的亲子交谈

文章插图


“今天在幼儿吃什么啦?”,“听教师的话了吗”,“你今天学了什么本领”,“有没有小朋友欺负您”……从幼儿园接了孩子,一路上,妈妈没完没了地问,孩子一一回答着 。
“离园”这个时机天天有,很多父母都愿意用这段时间和间短的交谈,既了解了孩子的在园情况,又增加了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最主要的是发展了孩子的评议表达 。这种做法非常好,但还不够,父母应提高自己的“问话”水平,改用启发式,与孩子进行更广泛的交谈 。如:“给爸爸讲一个你今天觉得特别好玩的事儿好吗?”,“今天你班李洋小朋友来了吗”,“ 他的感冒好的吗?”“餐上你教妈妈做你新学的折小纸船,好不好?”,启发孩子多谈,谈话内容不要仅仅围绕“吃什么了,玩什么了”,可从关心他人,获取新知识等多方面进行,而且,问话要具体,要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慢慢地,孩子便会喜欢与父母谈一天的在园生活 。
回家后,如果再给孩子表现的机会,请孩子跟家里人讲一讲,孩子就会得到一次锻炼 。
如果父母能把握好每天的这一小段“离园”时间,孩子的知识面会拓宽,评议表达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 。
采编自中国健康电子商务网络



【别小看离园后的亲子交谈】
0—6个月宝宝喜爱的玩具
建立亲子间温暖的情感关系





婴儿哭泣总是因为有不快的感觉 。爸爸妈妈接受到婴儿的这一信息,一定会到处寻找孩子哭泣的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处理,这就是父母的体谅 。而孩子的体谅也正是从这时开始的 。
例如,在换尿布的时候,妈妈可能会这样对孩子说:“这下干净了,现在挺舒服的吧 。”这便是与婴儿之间产生了共鸣,表现出母亲的体谅之心 。婴儿接受了这样的信息之后,体谅的情绪便能够发育起来 。
婴儿在两个月左右时,脸上常会出现微笑 。这微笑极其可爱,引得妈妈忍不住要逗孩子 。孩子被哄逗之后,又会笑起来 。
这样一来,婴儿便知道有人爱逗自己,并且会感受到这个人的声音和情绪,一旦被这个人哄逗,他马上就会露出笑容,高兴得手舞足蹈 。
在这种亲子间温暖的情绪之中,体谅之心渐渐地在孩子的心中萌生出来,并且,这将成为孩子今后人际关系的基础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就建立起温暖的亲子关系,这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
体谅和意欲有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即意欲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旺盛地表现出来的,而体谅之心却并非马上就能够出现 。因为,孩子的年龄越小就越只顾自己,所以,最初的体谅只不过是个小嫩芽而已 。
在父母的体谅之中成长的孩子,过了3岁之后,看到小朋友在哭,他也会跟着哭起来;看到小朋友笑,他也会一起笑起来 。这就是体谅的表现,也称之为共感性 。
到了6岁左右,见到小朋友遇到了什么麻烦,他会非常自然地主动去帮助 。
对这样的孩子,如果我们详细地了解一下他的成长史就会发现,父母一定是从孩子婴儿期起就开始注意体察其情绪,并给予相应的照顾,同时充分地让孩子享受到抚触的温暖 。
孩子的体谅之心成长缓慢且难以显露出来,性急地去要求他体谅是不合适的 。要是急着这样要求孩子的话,有时候他会表现出体谅的举动来,但这只不过是为了获得父母的表扬,而其内心并没有真正的体谅 。我们把此称为“假体谅” 。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认生”--这个与体谅的成长有着一定关系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