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钧窑鉴定者的知识面

早在1931年,一件敞口、弧腹渐收、圈足直径14.9cm、施釉至底的内外红斑钧瓷碗,就已出现在伦敦苏富比(微博)拍卖会上,后几经辗转,最 后成为英国商人里埃斯科先生的藏品 。80余年后,这件古钧瓷才在国内现身,在2013年香港佳士得“英国里埃斯科珍藏重要中国瓷器”专场拍卖会中最终以460万港币的价格成 交 。随后,国内香港佳士得、中国嘉德国际等拍卖巨头才陆续跟上,在香港陆续推出了玫瑰紫釉菱口水仙盆、月白釉出戟尊和天蓝釉紫红斑鸡心罐等古钧瓷的拍卖,并把关注范围扩展到了宋元钧窑瓷器 。

如何提高钧窑鉴定者的知识面

文章插图
元代钧窑烧制的瓷器品种较为单一,但是产量却是宋金所不能比拟的,直到后期的发展才在原来的盘、碗等上加入瓶、炉、盆等类的民用的产品 。在其器物的表面所采用的堆塑以及镂空等装饰的技法都是宋金两朝所没有的,这也造就了元代钧窑的瓷器 。因此一定要仔细分辨对比 。
明代禹州的窑业十分发达,由于钧瓷的影响广泛,各地的窑场掀起了仿制钧瓷的高潮,经久不衰 。仿钧瓷器中,最著 名的有烧造于江苏宜兴的“宜钧”、烧造于景德镇的“炉钧”和烧造玉广东石湾的“广钧” 。又一次形成了以禹州钧窑为核心的钧窑工艺的文化技术体系,对我国传统制瓷业形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如何提高钧窑鉴定者的知识面

文章插图
钧窑窑变釉的各种要素都是变数,因此烧出来的瓷器不可能重复,故有“钧无 双配”之说 。这种釉色的偶然性也给钧窑烧造带来极大难度,钧窑人又有“十窑九不成”的感概 。
底部不再有芝麻釉,而施与器身相同的色釉,不见蚯蚓走泥纹,多有开片 。烧造工艺采用大于圈足的垫饼垫烧,在板沿盘上采用三支钉支烧 。由于支钉与器物粘连在一起,烧成后多是敲掉的,故支钉痕较大且高低不平 。元代钧窑的产量不断增加,但质量下降 。个别精品中其工艺水平却堪与宋钧媲美,只是为数不多罢了 。钧瓷起于唐代,北宋达到了鼎盛,而金元时代仿钧品生产已经达到了宋钧水平 。多数胎质明显粗松,胎壁较厚,外壁施釉往往不到底,胎釉交接边沿不整齐,釉面有琮眼气泡,以天蓝月白等色为多见 。蓝釉红斑的斑块边界线清晰,与金代晕散的斑块有明显差别 。并流行大型器 。碗、盘类底足足端修削呈斜面,底中 心凸起,除以釉色取胜外,常有贴花装饰 。钧窑的胎、釉属于瓷胎,大多以灰色胎为主,灰中又分浅、深二种,另外又有灰白色、淡黄 色,前者(灰色胎)精细固密,叩之呈金属声,此为早期产品 。灰白色和淡黄 色胎质较粗松,叩听其声近乎瓦,此类多属晚期产品 。钧瓷有两种釉,暗釉和亮釉 。亮釉钧器釉质较粗糙,釉层薄,开大小纹片,且釉上多棕眼,内多鱼子纹,外部着釉多不到足脚,圈部中 心刷圈釉或根本无釉 。南宋后至元代,此种钧器较多见 。宋钧"窑变"特征是出于釉药中活动性配方,且与窑炉结构关系密切,又有影响钧瓷成品率的,则是所用燃料,窑装之稀密,外在因素的寒暑、晴雨、风向、均要窑工们能有应变配合能力 。否则,即可出现古人所讲的十窑九不成的结局 。
如何提高钧窑鉴定者的知识面

文章插图
钧窑瓷器釉色变化十分丰富,有灰蓝、月白、青蓝、玫瑰紫等多种颜色,其釉层凝厚,没有耀眼的玻璃质感,类似今日的无光釉,给人以浓而不溢、艳而不跳之感 。当代新仿钧窑产品,无论仿得多么完 美,但那种含蓄的釉质感却仿不出来,总给人一种生硬之感 。这是因为新仿产品的釉料配方中的玻璃质料含量过高,且烧成工艺又未能达到宋钧水平,故而仅能得貌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