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纳影业拟登陆A股,电影是门好生意吗?( 二 )


2020年4月30日,万达电影出台定增预案,并表示在除去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欠款后,将花费30.45亿元用于在2020年-2022年新建162家影院,也强调了其在中小影院清退之际迅速抢占市场份额的用意 。
而博纳影业在现在这个节点重启IPO进程,只怕也有此意 。根据招股书所述,其募集资金中约8.2亿元将用于博纳电影院项目,也是正好借这个机会提升其下游市场的话语权 。
出品端内容为王
反观上游投资制作端,随着近年来我国电影工业水平不断提升、观众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内容为王”的逻辑得到进一步凸显 。
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2017年-2019年,前十大电影票房累计金额分别为203.45亿元、243.89亿元、285.92亿元,占当年全国票房比例分别为36.46%、40.18%、44.61% 。2019年,更有《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两部电影票房均一举超越漫威的《复联4》 。
这次疫情复工后,即使在上座率不可超过30%的政策红线之下,《八佰》依然实现了9天19亿人民币票房的成绩 。
根据猫眼研究院数据显示,七成以上观众去影院观影的意愿比疫情之前有所增强 。同时,超四成观众认为“口碑好,评分高”是选择影片的首要依据,另有接近四成观众把“经典影片”作为选择电影的依据 。
可见,能生产好电影才是每一个电影公司的基本盘 。
那么,博纳影业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有多少竞争力呢?
电影本质上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行业 。电影从剧本构思、选角、开拍到后期制作,涉及大量人工成本及技术成本,耗费巨大 。但是,也并非砸钱就一定能出好电影,如当年的《封神传奇》号称投资5亿元,票房最终不超过3亿元,豆瓣评分为2.9分 。
可见,资本和人才对于优质影片都是关键因素 。而博纳影业若能上市成功,则可拓宽其融资渠道,资金压力将会减小 。另外,博纳通过电影项目发展协议与一众业内人才加强绑定,如林超贤、尔冬升、陈凯歌、刘伟强、徐克等知名导演,还有章子怡、陈宝国、张涵予、刘德华等知名演员,人才方面也比较有保障 。
从历史表现来看,博纳影业近年来不断有爆款电影推出,以主旋律电影为主,包括《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中国机长》,其中,《红海行动》是2018年电影票房冠军 。可见,博纳影业具备打造优质影片的实力 。
那么,博纳影业未来是否能持续打造优质影片呢?
这一点没有人能打包票 。
首先,电影作为一种宣传媒介,需要受到严格监管,即使影片艺术角度上质量过硬,但可能会因审查不过关而被撤掉 。
另外,虽说电影是导演的艺术,但是好的导演不代表一定能产出优质影片,即其成功的可复制性较低 。曾打造过《霸王别姬》的陈凯歌导演近年来鲜见佳作,周星驰拍摄的《新喜剧之王》豆瓣评分仅为5.7分 。
再者,博纳缺乏足够数量的优质IP来确保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 。迪士尼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拥有海量的优质IP以供创作 。单就漫威系列就带来了超过百亿美金的票房,还能通过IP周边进行二次收割 。博纳缺乏这样的优质IP,导致每个电影项目彼此独立而更加不可预测 。
结语
总体来说,博纳影业作为一家全产业链布局的影视集团,上游业务波动性较大,下游业务受益于市场集中度提升,未来若能在优质IP上实现突破,业绩将拥有更高的确定性,有利于估值的提升 。
电影产业并不是个好生意,曾有投资人测算,将美国电影业相关的所有公司业绩相加,最后发现整体处于亏损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