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期望 父母应把握好



对孩子的期望 父母应把握好

文章插图
父母期望孩子的成绩能够出众,将来能够上大学,有所成就的有之;期望孩子体格健壮,将其培养成体育健儿,将来能够破世界记录,拿世界冠军的有之;期望孩子有经营头脑,将来可以挣大钱的有之;期望孩子能够快快乐乐、平平安安度过一生的有之……总而言之,天下所有的父母都会希望孩子有能力,有本事,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好好地生活,一定要比父辈们生活得更好 。
多数情况下,父母的殷殷期望会化作孩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动力;而有的时候,父母过高的期望会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压力和负担 。
由于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积淀,“望子成龙”、“盼女成风”已成为家长们的普遍心态 。然而现实总会与人们的期望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有一定讲究的,要把握好对孩子的期望 。
(1)对孩子的期望可以是多方位的,不要只着眼于孩子的智能与成绩 。以孩子智能的高低和学业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重要标准是现代社会的流行病 。事实上,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是有许多评价标准的 。
(2)期望应符合孩子的能力与爱好 。家长往往从自己的好恶、自我期望出发形成对孩子的期望,为孩子描绘未来的宏图 。更有甚者,有些家长会出现对孩子期望的攀比心埋 。如此,家长的期望往往就会脱离孩子的实际能力,甚至完全不切合孩子的实际,也往往会事与愿违 。
爱迪生小的时候曾经被老师称为最“笨”的学生,但是爱迪生的妈妈却不以为然,相反,妈妈认为老师当面骂学生“笨”恰恰说明了老师自己很无能 。她把爱迪生接回家,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对爱迪生进行各方面的教育,在教育爱迪生的过程中,妈妈总是千方百计地鼓励爱迪生做各种各样的实验,在实验中让其感受真理和科学的魅力 。
爱迪生后来能够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与其母亲的教育和恰当地应用期望效应密不可分 。
父母的期望应当与子女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所以家长在对孩子有所 。期望之时,不妨从长期的生活中总结出孩子的智能特点、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 。其实这个时候,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分析,给予孩子充分的发言权,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愿望,父母也可以从旁边帮孩子分析优势在哪里,不足之处又有哪些 。成绩并不能代表孩子的实际能力,任何成功不仅仅需要相应的智力水平和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相当水准的其他非智力因素 。
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父母要以孩子的自身特性为参照,不要以其他孩子的特长为出发点来期望自己的孩子,更不要以周围人的喜好和期望做参照 。
(3)适度表达,激发孩子的斗志 。父母要将期望转变为现实,期望,不仅仅是让孩子知道,不是放在嘴边上说说就可以的,要让孩子把父母的期望转化为发展自身的内在动力 。
如今的孩子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又多是独生子女 。所以,他们生来就被置于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享受着成人给予的关爱 。孩子生存在这样的环境里,就会无意识地养成被动的习惯,习惯于父母给予,习惯于等待父母的信息和指令 。
如此一来,孩子真正源自于内心的需求与动机则显得相当缺乏,长久如此,孩子就会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
同样,如果父母一味喋喋不休地表达自己的期望,孩子只能被动地接受父母的愿望,被动地去做自己的事情 。事实上,孩子可能会陷入两种极端,一是孩子人云亦云地盲曰听从却没有实质性的斗志;二是对什么都很无所谓,父母期望孩子这样,可孩子偏要那样,与父母反其道而行之,形成“你越是要我这样,我越是要那样”的强烈逆反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