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对孩子的影响方方面面


多元化对孩子的影响方方面面

文章插图
“总是要等到长大以后 , 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 。”这是我们童年时候都哼过的《童年》里的歌词 。今天 , 恐怕歌词内容得变了——总是要等到长大以后 , 孩子们的感悟 , 不仅让大人感到苦涩 , 还让人因为孩子的感知能力太过敏锐 , 对如何教育好孩子产生迷惑 。这绝不是妄言:在过去的“六一”儿童节期间 , 几乎所有的家长们都在想 , 究竟送给孩子一份什么样的礼物 , 才能让这些小皇帝们高兴:玩具、衣服、肯德基、麦当劳 , 还是百元现钞?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可能还不明白:孩子们最缺的可能是一份“精神食粮” 。
我们给了孩子什么?
实事求是地说 , 几乎所有家长都会心疼自己的孩子 。但是 , 激烈的升学、就业、升职竞争 , 让越来越多的家长狠下心来 , 在“孩子真可怜”的叹息声中不断给他们增加压力 。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或许可以概括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教育领域的一种普遍现象 。新华社最近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 , 2000年开始的“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行动作用不大 , 孩子们对学习环境的满意度随年龄增长而明显下降 , 压力过大是他们的普遍感受 。
天津市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 全市2至4岁儿童各种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1% , 5至6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7.3% , 孤独、畏缩、害羞、具有攻击行为、忧郁行为等等 , 这些儿童行为问题恰恰源于家长们对孩子过高的学习期望值 , 源于孩子们过早、过多地读书、认字、上各种学习班 。
不过 , 这更能让人想到孩子们的苦楚 。不止在一个场合听到:现在的孩子真是苦哇!这个“苦” , 总是离不开作业多、考试多、升学竞争激烈 。其实 , 这只是表象 , 孩子最苦的还不是这些 , 而是自己无法做自己的主人 。你看 , 孩子们所有的时间 , 都被老师和家长安排了 , 而自己却没有时间仔细看一眼小草、痛快地踢一场足球……他们不被家长放心 , 十来岁的孩子 , 从前会在家里当半个爸妈了 , 现在连自己乘车上下学、去超市买点油盐酱醋也成了奢望;他们不被教育部门放心 , 不被社会放心……围绕他们的 , 是诸多的“不许”、“不准” , 是形形色色善意的掩饰甚至“谎言” 。
其实 , 孩子早已看穿了这些把戏 。
一个刚参加过声称是“让孩子做主”的少儿活动的小学生就生气地说:“我们说的话 , 根本没有人当真 , 说是让孩子做主 , 都是假的!”是的 , 一方面 , 我们太“重视”孩子了 。
一家一个宝贝蛋儿 , 养育成功或失败 , 都是百分之百 , 逃无可逃 , 一个孩子的未来关系一个家庭的幸福 , 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因此 , 家长、老师以及社会 , 都以百分之百的精心与细心去呵护、关注、指点着他们 。但当这一切过度时 , 就变成了沉重的压力 , 使孩子成了一具会呼吸的“木乃伊” 。
另一方面 , 我们又太轻视孩子了 。轻视他们的思考能力与自主能力 , 总认为他们什么也不懂 , 能瞒就瞒 , 能糊弄就糊弄 , 能强迫就强迫 。于是乎 , 等到孩子长大了 , 他们的反弹与不满也分外强烈 , 说不得也碰不得 , 以至于两代之间的代沟愈来愈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