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可能是孩子的“二号杀手”


自杀可能是孩子的“二号杀手”

文章插图
●4岁前的幼童无法分清死亡与睡着,5岁以后理解仍然不深刻
●家长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切莫说“你去死吧”之类的语言
如果你是家长,听见孩子回家跟你说:“同学都在用‘爱疯’,我也要一部,不然我就不想活了 。”“如果你要我上学,我就自杀,一了百了 。我被人欺侮了,同学们在旁边取笑我 。”你听了该怎么办?是顺从孩子,还是赌一把,料定孩子多半不敢玩命?国外有研究显示,自杀已经上升为儿童死亡的第二号原因,仅次于意外死亡 。
孩子以死相要挟,家长不能“赌一把”
案例:
今年4月13日,山东胜利油田第一中学13岁初三女生莹莹从家中跳楼身亡,据说她喜欢留长发,无法接受学校剪短发的规定,在老师一再催促剪发之后,一时冲动竟选择了轻生 。
国外对10~14岁儿童自杀率的研究显示,意大利为一百万分之4.4,澳大利亚为十万分之1.4,男孩约为女孩的3倍 。虽然这远远低于成年人的自杀率,但已不容忽视 。加拿大的研究发现,10~19岁的儿童自杀是仅次于意外身亡的“二号杀手”,儿童自杀大多数发生在家里,主要原因是抑郁,最常见的方式是上吊 。儿童的自杀率在国内未见报道,只有个案研究,谈到儿童自杀的原因时,这些儿童对自己和外部评价有着不正确的认识,因此感到绝望 。
儿童在4岁以前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中心,因此不能区分睡眠和死亡,遇到奶奶等亲人去世,以为他们只是睡着了,或者去了“很远的地方” 。
5岁的儿童能理解死亡原来是永别,但不一定就能理解死亡的沉重意义 。目前电视上的影视作品中动辄寻死觅活,给孩子很大影响,令他们会选择用死亡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如果孩子告诉家长想死,家长千万不要轻视,而要认真地看成是自杀的信号,必要时需寻求心理危机干预 。
有的孩子为了各种目的而用寻死来作为要挟,例如父母若不给他买新手机,就坐到窗台上准备跳楼 。很多父母估摸着孩子不敢自杀,或者对孩子心灰意冷之后放任不管 。
当孩子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时,父母无论如何都不要“赌一把”,首先要确保安全,让孩子远离危险之地,然后温和而坚定地与之沟通,问孩子:为什么非要用这种方式?应该改用什么方式提出要求?如果父母经济能力满足不了孩子的要求也要讲清楚 。
有些孩子得不到外在的东西就会自卑,反复以自杀要挟 。殷青云建议父母首先还是冷处理,不能刺激孩子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千万不能说“你去死吧” 。孩子脱离危险后,可寻找心理医生进行处理 。
儿童被人欺负与自杀没直接关系
很多人相信,儿童自杀与受到别人的欺负有关系 。特别是心理比较脆弱的儿童 。但很多精神卫生专家认为,孩子在学校受欺负并不会引起自杀 。自杀的少年儿童有着更复杂的原因 。高度敏感、情感不稳定的幼童在面对非常痛苦的经历时,例如在上学路上被人欺负,遭遇“失恋”,若没有足够的应对技巧,就容易在被人欺负后做傻事 。因此,在学校受欺负只是自杀的诱因 。
而解决之道是要教会孩子情感上的应对方法 。
当孩子受欺负或遭到不公正对待时,会出现厌学等表现,向家长投诉,期望获得父母的安慰,如果这时父母一顿批评,就会让孩子失去心理支持,后果难料 。这时不是谈价值观的时候,父母应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给予孩子同情,然后让孩子自己选择:你是要忍受呢,还是报复,抑或是跟对方讲道理?同时说明各种做法会有什么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