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贤令:美人今何在?灵芝徒自芳

神童贤令:美人今何在?灵芝徒自芳

神童贤令:美人今何在?灵芝徒自芳

文章插图
杨炯,字令明,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常山郡公杨初曾孙,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
【神童贤令:美人今何在?灵芝徒自芳】杨炯聪敏博学,文采出众 。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进士及第,授弘文馆待制 。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参加制举,补为校书郎 。永淳元年(公元682年),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贬为梓州司法参军 。如意元年(公元692年),迁盈川县令 。如意二年(公元693年),卒于任上 。
杨炯善写散文,尤擅诗歌 。现存诗三十余首,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明代童佩辑有《杨盈川集》十卷 。
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十岁的杨炯应弟子举及第,被举神童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杨炯时年十一,待制弘文馆,这一待制,就是十六年 。
刚进弘文馆的时候,杨炯因为年轻,对出仕与否还不太经意 。有了“予出身”的待遇,能在弘文馆“待制”,心里已经感到满足 。但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和学识的加深,“学而优则仕”的信念强烈地萌动起来,期间,杨炯创作了《青苔赋》和《幽兰赋》表达自己渴望仕途,却怀才不遇的情志 。并借一从军士子之口,写了一首《从军行》,表达了自己不愿意老死书斋,想为保卫国家而战的决心 。《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在弘文馆待制十六年后,杨炯于高宗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在京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 。据《新唐书.百官志》二记载:秘书省有“校书郎十人,正九品上,正字四人,正九品下,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 。”心怀经国理想的杨炯,年近三十,才获得一个“雠校典籍”的九品小官,对自己仕途上的这种蹇滞不畅,杨炯心里很郁勃不平,期间创作了《浑天赋》,以示自己的情志 。
仪凤年间(公元676年—公元679年),太常博士苏知己上表朝廷,建议公卿以下冕服制度重新议定 。皇帝下令有司审议 。杨炯写了《公卿以下冕服议》,回顾了古代典制,指出苏知己的建议为不经之论,使苏知己的建议未能得到皇帝的采纳 。
永隆二年(公元681年),经中书侍郎薛元超推荐,杨炯成为崇文馆学士;永淳元年(公元682年),杨炯被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充弘文馆学士,掌太子东宫庶务 。杨炯在秘书省过了六七年郁沉岁月后,终于从九品末僚一跃成为太子詹事司直,而且,还充任声望甚隆的崇文馆学士,开始了仕途上的一大腾跃,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东宫詹事府有“司直二人,正七品上,掌纠劾官僚及率府之兵 。”詹事司直是太子的贴心官员,掌管东宫内务,职务颇为重要 。面对这样一次仕途飞跃,杨炯的内心是兴奋的 。期间创作了《庭菊赋》等文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 。
可惜好景不长,永淳三年(公元684年)九月,杨炯伯父杨德干的儿子杨神让,跟随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 。事件平息之后,杨德干父子被杀,杨炯受到株连,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杨炯被贬到四川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担任司法参军,结束了他在京城长达二十六年岁月静好的安定生活 。这时,杨炯可以说是跌落到了谷底,也是他人生最黑暗的时光,大好的前程从此断送 。途中,他写了这首《巫峡》诗:“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自芳 。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