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张辽威震东吴,可为何在后世的名气始终难比关羽?( 二 )


三国名将张辽威震东吴,可为何在后世的名气始终难比关羽?

文章插图
此后,张辽多数时候都是在防守东吴,直到曹丕继位当皇帝,仍然如此,其职务、爵位都有所提高 。
东吴方面始终对张辽忌惮不已,尤其是孙权,当听说张辽病了,还不忘告诫众将:“张辽虽然有病,还是勇不可挡,应当谨慎行事 。”自合肥之战后,终张辽一生,孙权都不敢对张辽军开战 。
三国名将张辽威震东吴,可为何在后世的名气始终难比关羽?

文章插图
关羽就不用多说了,官渡之战前期斩颜良,解白马围,真正是“万众之中取上将首级” 。樊城战役,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中原震动 。曹操因为樊城离许都太近,一时甚至产生过迁都以避其锋芒的念头 。这足以使之成为古代名将 。
有意思的是,这两人曾经在曹操军中一起共事,且关系还不错 。关羽斩颜良,就是派的张辽和关羽为前锋 。关羽不忘刘备“厚恩”,在曹营中没有“久留之意”,曹操就是派张辽前去试探的 。因此有记载说,张辽把关羽称作是兄弟 。
三国名将张辽威震东吴,可为何在后世的名气始终难比关羽?

文章插图
公元782年,礼仪史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在武庙中塑像,祭奠自春秋至唐建中年间在军事上享有盛誉的名将,共六十四人,两人同时在列,张辽之后就是关羽 。
究竟是什么原因后世两人的名气差别如此之大呢?
这当然少不了《三国演义》的宣传推介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作用明显得到了强化 。其作为武将的故事情节明显增加,如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等等 。就是真实的斩颜良一节还觉得“不过瘾”,还要再加上一个“诛文丑” 。由于河北大将麴义在和关羽对垒之前已经死了,淳于琼又是一个酒鬼将军,这样一来,河北袁绍手下的两员大将就都成了关羽所杀 。
三国名将张辽威震东吴,可为何在后世的名气始终难比关羽?

文章插图
《三国演义》是在民间传说故事和说书艺人话本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成书之前,三国故事已经经过民间文人、艺人的加工而在民间大量流传,其人物形象已经非常精彩,经过《三国演义》的再加工,这种形象就更加丰满,因而也就更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 。文学作品有一个特点,为了“制造”戏剧矛盾和冲突,就会对所塑造英雄人物的事迹尽可能的放大 。人们对于自己口语相传的英雄,你越是将他的能力“武艺”无限放大,就越是能被人们接受 。从这一点上来说,《三国演义》是最成功的历史小说 。以至于到了今天,不关你是如何强调,历史上的三国人物是怎样的,总会有些人会告诉你,《三国演义》不是这样说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民间文学的能量是巨大的,当它再经过文学大家的加工处理,这个人物更加鲜明、丰满和精彩,其影响力也就更大 。
反过来再看张辽,他除了增加“上山”劝关羽投降一节之外,基本上没有增加多少“戏份” 。就是这点儿戏份的增加,也是为了突出关羽的一个要求:“降汉不降曹”!有了这个铺垫,关羽的投降曹操,也就变成了“身在曹营心在汉”是彻头彻尾的忠义 。
三国名将张辽威震东吴,可为何在后世的名气始终难比关羽?

文章插图
但两人的差距至大,仅仅就是这么一个原因吗?或者说,《三国演义》为什么要夸大关羽的作用,而不去夸大张辽的作用呢?这就是另一个原因所致,贬曹 。贬曹是三国以来某些文人自始至终的做法 。毕竟,三百年的汉朝,就是终结在曹氏父子手中 。而这个曹魏政权,名实相符也不过是存在了几十年时间,就是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也是并列存在着三个政权!接续者的司马氏,自己不会也不允许别人把它抬的太高 。当然,由于司马氏的晋朝毕竟是和曹魏政权一脉相承的,再加上中国的史学家有着优秀的秉笔直书的书写传统,所以这《三国志》还能据史而书的 。但不是每一个学者都能做到这点,比如说晋朝中期的那个孙盛,他在点评曹操父子时,几乎是每事必贬 。三国时人称曹操为“汉贼”有其政治上的需要,后世大概分为两类,帝王为了统治的需要,而民间则是好恶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