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记!父母随便发脾气易伤害孩子


父母们大多会有这方面的经历:当他们发过脾气后,心理上却依然处于失衡状态 。他们发现,在解决了一个问题的同时,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对孩子的歉疚 。父母可能会想到,这事大概用不着发这么大脾气,但终究是发泄出去了,不能收回 。缓解了心里的一时火气,却也生出了诸般懊悔之情 。
父母感到沮丧时,可能会把发脾气归咎于性格或其他什么原因,要么就事论事,丽最糟糕的则是归罪于孩子 。其理由不外乎是:“如果孩子不惹是生非,我能发这么大火吗?”我们能举出许多这方面的例子 。
譬如,这一天是全家高兴的日子 。大人在屋里忙忙碌碌有说有笑 。那鬼头孩子的麻烦可能就来了:不是敲碎了邻居家的玻璃,就是把别人家的小孩惹哭了,总是会有人找上门来理论一番 。假如那登门告状的人家不和颜悦色,再带点轻蔑的表情,状告这孩子造成的恶果怎样怎样,这孩子的素质如何如何……便会使孩子的父母感到大失脸面,火气顿时上蹿,只是不好当面发作 。
但等告状者离开,回过头来看,一屋子喜气被这倒霉孩子给搅得横竖不是,那做父亲的(也许母亲会好一些)自然是要失控的 。
【切记!父母随便发脾气易伤害孩子】应该说,父母们并非不能对孩子发发脾气,只是有的父母发脾气过了火,所以不能起到教育目的 。说得严重些,它只能使孩子变得愈发糟糕 。因为大人的这种方式本身已非本着教育孩子、“为孩子好”的目的了,甚至可以说,父母比较多地考虑到的是自己,例如“别人会怎么看”、“太丢脸了”、“这孩子怎么就不能给父母争口气,做些添光彩的事”等等 。
感到内心不安的父母过后会采取平静的态度 。先是批评埋怨,后是大讲道理,然后便是“下不为例” 。在说这些话时,语调会逐渐舒缓,表情也变得慈祥,潜藏的意思是希望孩子能予以谅解:
——你看,我也是迫不得已,人家在那边听着呢 。
——我是一时火气,这事把我气蒙了头 。
——我总不能闭着眼睛不管呀!
——这还不是为了你将来好 。
父母们还能找到更巧妙的方式让孩子知道,父母同样受到了委屈,就像孩子受到的“亏待”一样,一边说着,一边还会用手抚摸孩子的头 。
孩子的理解总是直率的,且会感动于父母的这般“屈尊”和“降格以求” 。
在一段时间里显得异常平静,父母便也颇为放心起来 。只是“好景”往往维持不下去 。不定什么时候,什么事情上又惹得父母大动肝火 。
尤其让孩子迷惑不解的,是在他们记忆里,父母所表示过的“不该对孩子发脾气”、“再也不打孩子”实际上是一种幻象 。只要给父母惹了麻烦,恰巧那天父母心情不好,孩子照样是要遭到责骂的 。有时候,父母在发脾气时根本不管不顾,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孩子“丢面子” 。而父母所想的却是,这孩子的“不堪教化”就是不把大人放在眼里,大人的话可以当做耳旁风,这还得了!
孩子们在幼小时期就已懂得父母的话也不必完全当真,尽管他们有时候表现得跟“真”的一样 。“既然他们在说话时‘言不由衷’,也就大可不必把他们的‘道理’太当回事儿!”孩子会这样想 。造成孩子心理伤害的另一方面则是父母发脾气的程度 。孩子难以接受那古怪的表情、火爆的秉性 。他们嘴里吐出来的话语,就像一阵接一阵的巨大气浪,冲进孩子的心理,令他们既恐惧又难过,同时又感到深深的压力 。
他们想不透平时口口声声“爱护孩子”的大人,怎么会这样对待孩子,如此不留情面 。而孩子认为自己的作为不是有意要伤父母的心,他们可是从来没有这么直接地当面冲撞过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