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孩子的行为问题

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心理也会相对变得成熟,在去幼儿园的时候,难免会做很多的错事,孩子具体可能会做哪些违规的行为呢?父母要如何来预防孩子这些问题呢?学龄前的孩子行为已经做出了具体的研究,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学龄前孩子的行为问题】学龄前儿童的早期行为问题往往随着时间不断改进 。如果不通过小学表现出来,儿童会更容易成长为一个具有攻击性和暴力的青少年或成年人 。以前对这些不同类型的行为问题的研究都集中在年龄较大的儿童和青少年,事实上我们更应该着重于学龄前儿童 。
1.早期行为问题的研究
关于学龄前儿童的这种行为问题,研究人员已经做了相应的分析,丽贝卡·沃勒(UM心理学研究员)表明:他们现在正处于快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中,使得父母的管理行为在这个时候变得更加困难,这个阶段是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行为准则的重要时刻 。
家长如果是攻击性或暴力的代表者,往往会导致孩子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因此家长在这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的行为规范可以帮助防止孩子重要暴力和犯罪 。
该数据来自于对密歇根州240名儿童纵向研究,幼儿的危险行为问题正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
2.研究过程和结论
该研究数据收集于家长,记录孩子3岁的时候和6岁的时候,家长应根据记录填写子女的行为调查问卷,而孩子也应完成配合研究的六项任务 。这项研究确定了三种类型的早期行为问题,在3岁时,对立的行为,多动症的行为,以及冷酷而理性的行为 。对于对立的行为,家长报告说:“他们的孩子常常生气、沮丧并且难以调节自己的情绪 。” 毫无疑问,孩子的父母将多动症的行为加以重点关注 。
如果家长发现学龄前儿童有“冷酷而理性的行为”,这些孩子可能会有较少的同情心,并且几乎不会感到内疚,他们的道德行为规范并不完善 。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在这项工作中想达到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找出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虽然这些不同类型的问题可能需要不同的干预措施,但如果不进行干涉,孩子的行为问题会一直伴随他上学,直到成人 。
孩子在学龄前的时候还是会有很多的心理问题的,比如在家里待久了突然要去陌生的环境学习,心理难免会有些失落 。孩子学龄之前出现问题也是情有可原的 。这个时期父母要多给孩子一点关爱,找到机会多开导开导孩子 。
推荐阅读:宝宝学说话:4个妙招提升语言能力
         盘点:适合婴儿早教的玩具
         培养宝宝情商要从现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