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别打2岁内6岁后的孩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个俗语一直被很多中国家长奉为教育孩子的标准 。即使是如今现代教育,早已经不提倡这样的教育方式,但是仍旧有很大一部分的家长会采取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 。

家长别打2岁内6岁后的孩子

文章插图
就如一位妈妈说的:“孩子经常无理取闹,到超市就要买这买那,不给买就坐在地上哭闹 。到别人家去就乱翻乱动,还会到人家沙发上乱蹦,无论你怎么说,孩子都不听话 。每次我都会气不打一处来,回到家就痛打一顿,但是,打完以后又心疼,想想孩子也就4岁,虽说不听话,但总归是心疼的 。”
“打在二身,痛在娘心”,虽说痛打了一顿孩子,但是妈妈却也有很多后悔,那么,教育孩子到底该不该打呢?打了孩子后应该怎么办呢?
[分析]
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 。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
打骂孩子时,虽然孩子表面上诚惶诚恐,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根本没有反省,更不会去思考该如何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甚至有些极端的孩子会想办法赶快逃离家庭,逃离父母的管束 。
新时代的父母,已经“不打不成器”的观念,大部分父母都努力让自己不打孩子 。这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
[支招]
虽然体罚孩子有许多负面的影响,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也有不得不打的时候,有时候,一时气不过打了不听话的孩子,也是许多父母经常会出现的情形 。那么,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让“打”孩子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呢?
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不打孩子应该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打孩子,因为冲动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这时候,你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 。
比如,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你这样做我很不满意!”“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你的表现很让我伤心!”等 。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平静自己的情绪,也有助于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问题,从而促进孩子的反思 。
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孩子犯了错,无须过多批评,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的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 。对于年幼的孩子,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修正错误的具体方法,指导孩子自己去弥补错误 。比如,牛奶打翻了,就不能喝牛奶了 。同时,孩子还需要自己来清理桌子上的牛奶 。
这样不但让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可能导致什么结果,也能够让孩子在承担后果的过程当中产生悔改的想法,有利于避免孩子再犯同类错误 。
用间接的方式惩罚孩子
如果孩子的过错不大,家长可以对孩子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而是通过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限制他娱乐的时间等间接惩罚的手段与方式,让孩子记住这次教训 。比如,玩具不收拾好,就取消看动画片的时间 。
当然,父母最好还要对孩子以后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孩子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比如,如果每次主动把玩具收拾好,可以增加看动画片的时间 。
打孩子时不要情绪化
如果出现了不得不打孩子的情况,比如,在多次劝告无效的情况下,孩子依然不停闹腾而影响到了自身的安全、周围人和周围的环境时,父母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冷静面对孩子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