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是个小两面派吗


你的孩子是个小两面派吗

文章插图

【你的孩子是个小两面派吗】典型镜头一:
妈妈得知5岁的儿子晓晖在幼儿园被评为“能干小明星”、“助人小天使”时,很是吃了一惊 。老师给晓晖的评语是:生活自理能力强,乐于自己动手,同时还能主动帮助其他小朋友,如系鞋带、系背带裤 。可他在家里的表现却是:脱下的衣服扔得满屋都是;洗脚时跷着两只脚,要奶奶帮着脱鞋脱袜 。
典型镜头二:
7岁女孩钟小娴在家做作业,一页生词写了一个半小时,其间不停地做小动作、玩卡通橡皮,因为不专心,作业重做了两遍才勉强过关 。妈妈批评她是“蘑菇大王”,她大声辩白说:我写课堂作业,别的小朋友要用20分钟,我15分钟就写完了 。我怎么是“蘑菇大王”了?
妈妈不信,打电话问班主任老师,老师诧异地说:小娴说得没错呀,一年级小朋友当中,她属于那种专心、高效的学生 。
孩子为何在幼儿园、学校,与在家的表现有天壤之别?为何在集体中养成的好习惯,回家后不能延续下去?这恐怕是许多家长头疼的问题 。
●相对学校及幼儿园而言,家庭给孩子的关注往往太多,无条件的迁就也太多
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学校,老师一个人要管理几十个孩子,不能保证对每一个小朋友全程扶持,她只能实现“目标管理”—提出要求、发动自我管理、根据目标来实施奖惩 。其间的过程,放手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 。
但“放手”两字对爱子心切的家长而言,实在太难 。孩子看破了这一点,当他知道他是“太阳”,家里其他人都是“卫星”时,他所有的自律意识都被扑灭了 。
爱一泛滥,孩子的“成熟期”就延后了 。这也是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在幼儿园很懂事,在家不懂事的原因 。
●任何一项“目标管理”都该预定一个“最后时限”
在学校或幼儿园,“最后时限”直接关系到奖惩,所以孩子们只能赶前,不能靠后 。而在家里,“最后时限”往往成了弹簧 。比如,一位妈妈答应孩子“熟练地弹完”这段练习曲后,带他去游乐城玩,到了规定时间,孩子还是弹得结结巴巴,妈妈会不会取消奖励?多半是孩子一闹,家长就改变了初衷 。而在幼儿园,所有的“最后时限”,都不会有这么大的弹性 。
孩子一旦发现家中的所谓“目标管理”都是软的、有弹性的,他还会对之抱有敬畏之情么?
●更多地运用“看得见”的精神鼓励
对7岁以下的孩子而言,在墙上为他粘贴小红花,是非常有效的正面鼓励,尤其对形成一个长久的好习惯而言,它起到的是比较和推动的作用 。很多父母对此感到不解:当孩子有了形成好习惯的端倪后,我带他去旅游、买高档文具,买滑板车,难道还不如一排小红花?当然是这样 。因为小红花不仅提供了同龄伙伴间的比较,也提供了个体之间的比较(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多少),它所生发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是任何物质鼓励所不能取代的 。
作为父母,你在家中为孩子搭建过类似的荣誉平台么?
●适当的“表现错位”是正常的,有利于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孩子
不要走到另一个极端:视“两面派”为洪水猛兽 。事实上我们不应该要求孩子在家与在外的表现完全一致,有一定的错位是正常的 。集体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在这种约束力的压迫下,孩子会收敛他的本性 。回到家中,孩子松驰下来,享受一点“丢盔卸甲”的放松状态,也符合孩子的本性 。
温情提示:
在对一个小“两面派”求全责备之前,家长不妨问问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