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第四节大学生集体的社会心理特征( 二 )


为了验证这个问题,有人使用伦理判断调查表对一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要求学生对这些判断必须说出同意或者不同意,被试中有极少数非从众者或拒绝者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把更大范围的调查表发给这些被试,每一个判断旁边都有被试群体是否同意的判断,使这些被试获得一种错误的信息:不同意他们原来的看法 。在群体压力下有些被试表现出从众,改变了原来的伦理判断 。但是大多数学生不顾群体的压力,实现了个人在集体中的自决,承担起集体价值维护者的角色 。
三、集体的凝聚力
集体的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的强度和分担群体目标的程度 。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的强度越大,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能够有机结合起来,群体的内聚力也越大 。凝聚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和生产率的高低 。一个经常实现目标的集体(如获胜的球队),其内聚力也高;一个经常完不成任务的群体,其凝聚力也差 。在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相反时,高内聚力的群体也可能会产生低生产力 。内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群体的内聚力越高,越愿意遵循群体的规范与目标,如果在工作或生产力缺乏诱导条件,高内聚力的群体与其他群体发生矛盾或摩擦时,又会限制更多的生产,这在霍桑实验中有所发现 。这个实验发现有一个实行计件工资的车间,工人的生产率是保持在中等水平上,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平均都差不多,原因是他们自发形成的规范是谁也不能生产过多,突出自己;谁也不能生产太少,影响全组产量 。由此可见,群体规范态度是影响内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内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依赖于群体态度与目标一致性而发生变化,有四种形式:(1)群体态度积极内聚力高,生产率亦高;(2)群体态度积极,内聚力低,生产率也会提高;(3)群体态度消极,内聚力高,生产率一般或降低;(4)群体态度不支持目标,内聚力低,对生产率没有明显的影响 。(参阅俞文钊:《管理心理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0~261页 。)
防止集体凝聚力产生的副作用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一是凝聚力高的群体容易压制不同意见的发表,个别成员难以表达正确的看法,以致造成决策上的失误 。二是容易滋生小团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往往产生本群体的完美感与盲目乐观情绪;有时文过饰非,发动个别成员宣扬自我决策的合理化;对其他群体抱有成见,轻视对方的实力;对群体内部不同意见施加压力,使部分成员产生压抑感,并错认为沉默即同意群体决策 。
四、集体的情绪参与或情感移入
情绪的参与或感情的移入可以称为移情 。移情是使我们站在别人的立场和关系上体验别人的情感与感受 。在一个集体中,如果它的成员彼此之间缺乏移情,不了解别人的观点、价值取向和感受,他就无法与别人在思想上沟通 。集体形成的特点之一就是每个人在情绪上与情感上渗入到集体中去,对集体的成功与失败发生共同的感受,为集体的成就而自豪和兴奋,这是一种情绪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归属感 。当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把这种体验传递给别人,就成为一种组织集体成员的一种动机而争取共同目标的实现,并克服挫折心理 。因此情绪的参与认同是集体团结的一个重要标志 。
有人利用运动感觉协调仪这种装置来试验六人的协调与受挫后的表现 。实验时六人一组,分几个组进行竞赛 。群体的任务是使书写探针沿着仪器上盘S形的洞孔通过而不碰到它的边 。碰到边时就是犯了错误 。只有六个把手协调一致运动时,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 。惩罚是用电刺激器或刺耳的噪音 。第一个阶段因错误给全体成员以惩罚;第二个阶段以给部分人惩罚代替整体惩罚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展水平的群体在受到上述两种不同惩罚的情况下,其表现有本质的不同 。测定的标准是无论整体受惩罚还是部分受惩罚,沿着洞孔通过的时间接近或相等 。这说明在群体中有情绪认同现象 。从三种被测试的群体来看,接近集体类型的群体的两项实验的时间接近,集体成员承受部分成员所受到的挫折;在松散的群体和少年违法者的群体中这种认同很差 。由此可见,情绪参与或认同是集体形成的一个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