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从父母做起

     “亲子沟通”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在各类亲子讲座和媒体的强势宣传之下,不少年轻的爸妈都“知道应该怎么做”,也学习了一些沟通的技巧,但问题的关键不是“不知道”,而是“知道做不到” 。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在“做不到”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缘由 。
原因1:灾难化
一次,妈妈接妞妞放学,有点去晚了,回家的路上,妈妈边走边问:“今天怎么不高兴啊?”妞妞回答:“不理你!”那一回,妞妞妈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 。后来,好几次妞妞都对妈妈不理不睬的,“不告诉你”“不想说”成了口头语,妈妈担心极了,就这么一个女儿,以后可怎么办呀!
【亲子沟通从父母做起】妞妞妈在消极地预测未来,却没有考虑其他可能的原因或结局,她的担心属于灾难化的“认知曲解” 。
一些类似的认知曲解还有:如果孩子性格内向以后怎么在社会上和别人竞争,如果这么小就学会撒谎以后还了得,如果现在就不尊重父母长大岂不是变本加厉……通常使家长的情绪变得敏感、焦虑、过激,继而无法做到与孩子的理性交流 。
应对策略:
试着把“如果……怎么办”改肯定式,然后寻找反证 。
我们可以试着把上面的认知曲解改一下:把“如果孩子性格内向以后怎么在社会上和别人竞争”改为“孩子性格内向,以后踏上社会百分百竞争失败”,针对这样一句绝对化的肯定句,我们可以很轻松地从熟知的人群中找到反驳的证据,比如丁俊晖、周杰伦,他们成功可能更多地是靠特长而非性格外向 。所以,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方向就不再是勉强他们成为“另一个人”,而是鼓励孩子在自己性格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片独特的空间 。
原因2:非此即彼
小华妈妈觉得自己的儿子颇有艺术细胞,很想让儿子上电视,只要一听到哪里有招募少儿节目的小嘉宾,就带着孩子赶去报名 。在她的感染下,小华也跃跃欲试 。三个月过去了,毫无结果,妈妈失望之极:我的儿子就那么差吗!
这是一种两极化思维,小华妈妈以“全”或“无”的方式来看待事件或人,例如:没有全面成功就意味着彻底失败 。试想,如果爸爸或妈妈的情绪被这样的认知偏差所左右,那么在安慰孩子的时候,失望的表情和沮丧的语调依然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刺伤孩子敏感稚嫩的心灵 。
应对策略:
学会用百分比来作判断 。
面对“失败”,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调整自己的认知 。比如:孩子背唐诗的时候,错了两句,那么就是50%成功;如果孩子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但答错了,那么就是30%成功,至少他有积极参与的勇气 。当家长的眼睛里不再认为只有100%成功才是成功的时候,孩子就会真正感受到家长和他沟通时流露出的接纳和赞许 。
原因3:打折扣
骏骏6岁了,凡事喜欢自己动手,自己洗脸,收拾东西,帮家里扫地……时间一长,妈妈真的把骏骏当成了小助手,“儿子,把报纸理一下”“再把垃圾倒一下”……邻家阿姨夸孩子听话能干,妈妈则不以为然,说:“这算什么,人家小囡能认500个英文单词呢!”骏骏听了,一下子把垃圾扔在地上 。骤然间,母子情绪变得十分对立……
骏骏妈的认知曲解是——认为孩子所做的积极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 。例如:孩子今天主动收拾玩具,或许在爸妈眼里,这原本就该做的,但在孩子看来,他是克服了马上出去玩的诱惑,把玩具收拾好,应该得到表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