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定宋代建盏的真伪?

自元代衰落开始,建窑逐渐淡出士大夫、文人甚至普通百姓的视线,文献文章及诗词也较少提起 。但建盏在日本一直炙手可热,被收藏家持续关注,交易价格也屡创新高 。进入20世纪,由于清末民初中国民间收藏逐渐火热,建窑地区开始有人挖掘古瓷片堆中的黑瓷盏出售给古董商人(包括日本商人),才逐渐引起关注 。据陈浏在成书于清末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的《匋雅》中记载: “近有闽人掘地,所得古盏颇多,质厚色紫黑 。”

如何鉴定宋代建盏的真伪?

文章插图
建窑的炉火重燃,得益于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富足使得传统的饮茶风习重新红火起来,文化的复兴也让人们开始重视自己民族的文明以及各种传统习俗 。近些年,建窑遗址出土了大量两宋遗物,对于民间的开掘,国家管理部门并不加禁止 。
天下瓷器,虽然可以在胎釉、造型、花纹上通过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创作出精美的艺术品,但唯有建盏“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每一盏均有各自不同的釉色,变幻莫测,出其不意,是“天工”与“人巧”的邂逅,引发人们对未知的无尽想象,加之建窑建盏为宋朝皇 室提供御用茶具,使其盛名扬名天下 。
如何鉴定宋代建盏的真伪?

文章插图
建盏,起源于唐末,盛于南宋,是宋代宫廷指定斗茶器具 。斗茶是风靡宋朝的一种文艺活动,高至皇 室宫廷,低至市井小巷,都有斗茶的身影 。斗茶,首先把茶叶磨成粉末,倒入建盏中,再加入温水,然后用竹筅不断地搅拌,以致产生泡沫;接着倾斜盏身,让泡沫附着盏壁(这叫做咬盏);谁的泡沫附着盏壁的时间长,谁就是获胜者 。这就是斗茶 。斗茶后来又衍生出点茶,点茶相比斗茶就相对复杂些,也文艺些,下次再和大家探讨 。回到正题,为什么宋代人斗茶唯独青睐用建盏呢?究其原因在于建盏的釉色普遍发黑,而斗茶产生泡沫发白,黑白两者能够产生鲜明的对比,以至于更好地观察咬盏的效果 。这就是斗茶用建盏的原因了 。宋微宗皇帝可以说是建盏的代言人,在他的《大观茶论》里就提到建盏:“建盏贵青黑,兔毫条达者为上” 。建盏不仅仅是因为斗茶文化而闻名,其更是当时陶瓷技术的巅 峰代表 。建盏,不拘于外在的造型,不求于艳丽色彩的装饰,它外表敦厚朴实,釉面自然变幻,它代表着深沉稳重,简约大气,独具个性,淡泊却甚是高 贵 。这才是它成为文人墨客、皇 室贵 族追捧的本质原因 。
建盏,又称“乌泥建”、“黑建”,一般是指建窑所烧制的黑釉瓷器 。建窑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宋时属建宁府瓯宁县),创烧于晚唐五代,兴盛于两宋,衰落于元末,明代废弃,清代晚期一度回复生产 。建窑长达千年的烧制历史,不仅对我国的众多地区,尤其是福建地区和江南广大地区有很大影响,甚至还对日本及韩国的烧瓷工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如在日本备受推崇的“天目瓷”指的就是建盏风格的瓷器,因12~13世纪日本僧人从我国浙江天目山将建窑的黑釉瓷器带回日本,故得“天目”之名 。除了黑釉瓷器之外,建窑同时兼烧青釉、青白釉、青花瓷器,但均不如黑釉建盏闻名 。
如何鉴定宋代建盏的真伪?

文章插图
【如何鉴定宋代建盏的真伪?】建盏的纹样是在高温窑火中,因釉面自然流动而形成的花纹,所以世界上没有任何完全相同的两只,每只盏都是孤品,都值得品读、把玩、收藏 。
建盏,宋代人民的审美与品茗的具体之体现,是集人工巧匠与自然天成下的精美产物 。虽然时代变迁让建盏沉睡了好几百年,但作为千年奇绝之物,随着时间岁月的消磨流逝,却更加充满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