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二 )


只有在幼儿园里,孩子才开始对自己形成一个比较现实的认识,他可以遇到一堆个头差不多的同龄小朋友 。现在可以比较一下:我堆积木堆得高,还是其他小朋友堆得高?别人能做到的是不是我也能做到?这时候,每个小朋友都成为一面镜子,可以帮助宝宝更好的认识自己 。
竞争如同一个刻度表,时刻标志着孩子的成长,以及衡量成长是否适龄,所以阻止孩子的竞争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孩子们会了解到:我可以做到的事情,别人也可以做到;反之亦然,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作为” 。
那么到底哪一种方式更合适宝宝的成长呢?参与竞争?还是自得其乐?
有的父母支持孩子的竞争:社会机制就是优胜劣汰,宝宝只有在比拼中才能不断挑战自己,学会应付挫折感 。而有的妈妈爸爸则不同,因为他们不希望孩子在压力中长大,只能在较量中才确立自己的自信 。那么到底哪一种方式更合适宝宝的成长呢?参与竞争?还是自得其乐?
父母的愿望:你可以做得更好!
小小的竞争也可以成为家庭生活的点缀,甚至成为父母们屡试不爽的家教手段:“如果你能比爸爸穿衣服穿得快,就可以得到一个‘加长版’的睡前故事”;“不许磨磨蹭蹭了,谁最快把鞋穿上,就可以得到一块巧克力 。”“如果你得第一名,爸爸妈妈周末就带你去爬山”……由于竞争是这个年纪的孩子的天性,他们在幼儿园也适应了竞争机制,如果父母把比赛当成伎俩使用,孩子会乖乖上钩 。
这样倒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家庭中类似的竞争鼓励过于频繁,甚至每天都以成败论犒赏,孩子就会有过大的压力,还会产生一种让人伤心的错觉:爸爸妈妈的爱与我的成绩、能力有关 。
社会的要求:显示出你的能力!
社会对人的能力要求已经达到苛刻的程度,孩子也未能幸免:你会自己系鞋带了吗?你会弹什么乐器?考过几级了?能说几句English了吗?……日常生活不可避免地给父母和孩子的生活塞满了太多的“斤斤计较”,那么我们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其实我们能做的并不复杂: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我们应当注意宝宝的兴趣变化,孩子的厌倦和好奇心一样旺盛,所以不能信马由缰,一旦确定了孩子的长处,要给予一定的强度和压力,让孩子学会持之以恒,哪怕会有一定的排斥,因为学习习惯是需要培养的 。
在特长的培育中,孩子可以确立自信——我有与众不同之处 。
以游戏的态度竞争
成功和失败在这个年纪表现得很直接,因为它通常与体能联系在一起,比如说:跑步、跳高、爬山、跳远等等,竞争的标准也多半是最快、最远、最高、做到与做不到 。虽然孩子在“失败”时的挫折感是真切的,但是只要批判标准是天然的,或者小朋友们自己定的,而不是外界——比如老师或者家长——强加的,孩子们就会特别快地摆脱挫折感 。
孩子的竞争和大人的不一样,大人的标准大多是可量化的,而且常常由他人来决定竞争结果 。而孩子之间的竞争是游戏式的,内容、规则和评判结果常常由他们自己决定 。重要的是让小家伙们在游戏中竞争,以游戏的态度竞争,所以做父母的要避免这样一些“鼓励”孩子的话:“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加油,你比他们强多了”……这样使游戏变成了功利的比较,而且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压力 。
只要竞争的动力来自孩子自身,就顺其自然 。如果父母的虚荣心煽风点火,或者反之,父母禁止孩子与别人竞争,那都是有害的 。缺乏斗志的孩子会面临很大的问题,有的甚至会用拒绝和逃避来对待挑战与责任,因为他们没有学会相信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