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竞争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文章插图

三四岁的孩子喜欢和别人比赛,在幼儿园的门口,总能听到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对“接驾”的妈妈爸爸邀功请赏:“妈妈!今天我跑步得了第一名!”“今天老师夸奖我的被子叠得最整齐 。”“爸爸,今天在班上我的积木堆得最高 。”总之,孩子们差不多把每个小游戏都当成一较高下的比赛 。竞争意识成了小宝宝的成长动力,当然也免不了有时让他们伤心 。
宝贝们为什么喜欢比来比去?竞争带来的快乐与悲伤对他们小小的心灵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结果:
3岁到3岁半的时候,孩子的竞争意识就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地和他人参照、不断地更改“参照系数”——评判标准,不断地用比较来评价别人和自己 。孩子的竞争有时显得赤裸裸的,甚至有点“残酷”,但是这个年纪的竞争是本能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宝宝在竞争中受益匪浅:学会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能力;学会与他人相处(竞争也是人类交流的一种方式);学会面对压力;学会自信;学会应付失败和成功;学会自我展现等 。
当然如果事事竞争、时时竞争,就会过犹不及,压抑孩子的天性,导致偏执 。
竞争对孩子的作用
开始认识自己:我到底能做什么
孩子会不断和同龄小朋友较劲,这是一种本能 。
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理解到:
我是一个人,虽然个头很小、力气还没有爸爸妈妈大,但是我可以做一些事情了 。从大约3岁起,宝宝开始有自己的“预谋”和“策略”,他要自己尝试一些新鲜事物,自己确定一些比较的标准,在比较中——有时和自己、有时和别人——确定自己的本事,自己的位置 。
有时孩子的标准是奇特的,不像成人世界那么“唯利是图”:他们会比赛绕着椅子转圈跑而不头晕;看谁最快把一个冰块含化了;比哪一个在手腕上画的手表更漂亮;看谁溅起的泥浆更多……这些比赛虽然无用,甚至有点“无聊”,但它们是孩子成长中的礼物 。孩子自制的游戏规则有时会让父母惊叹,对成人世界缺乏想象力的竞争感到厌恶 。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大约在4岁的时候,儿童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自我评价,这种评价的依据就是竞争 。对于孩子来说,大大小小的事情——包括游戏、吃喝拉撒——只有成或败、赢或输、领先或者落后的结果 。尽管所有的竞争中只有一个第一名,也必定有一个倒数第一名,孩子们(也包括一些大人)对竞争的相对性还是看不透,他们依然有一种什么都要比一比、试一试的愿望,并为结果或沾沾自喜,或沮丧 。
竞争中的“常胜将军”会积累自信,而“败军之将”则渐渐变得不够自信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需要给予一定的鼓励,或者予以疏导——你虽然在幼儿园跑步很慢,但是你的手工做的特别漂亮 。
至于成败输赢到底意味着什么,孩子需要慢慢的消化 。孩子理解的竞争大都和能力有关,属于一锤子定输赢的“竞争”,时间和学习对竞争的影响,孩子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理解 。
最早的集体意识:我能做到的,别人也能做得到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的比较,只能以父母为坐标测量自己 。这样的孩子会又有两种比较极端的倾向 。要么是:我所有做的事情都很伟大,独一无二——我可以用五块积木盖一个塔楼啦!要么就是:爸爸妈妈做什么都比我做得更好,他们可以用积木把塔楼盖成一米那么高,塔楼都不会掀翻在地——这无疑让宝宝倍感挫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