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会是下一个中兴吗?( 四 )


中芯国际很早就站在了这一轮政策红利的“潮头” 。
8月 , 中芯创始人张汝京曾公开表示 , 第三代半导体目前已成为主流 。
有观点认为 , 第三代半导体火热的背后 , 实质正是随着电动化浪潮席卷全球、5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 功率半导体行业驶上了快车道 。
从财报数据上看 , 中芯国际最近的研发脚步正在加快 。目前中芯国际研发投入达到3.24亿美元 , 同比增长2.4% , 占同期营收比重达到17.6% 。
而在2019H1 , 这一比重为13.8% 。

中芯会是下一个中兴吗?

文章插图
国家层面的国产光刻机研发也已经在路上 。如中科院上海光学和精密机械研究所2019年介绍了由千瓦功率光刻机的研发进度 。
今年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也发表了相关的论文 。
与一些制造业公司不同 , 中芯国际的主营业务涉及大量的科学研发 , 同时受到“境外势力”的围堵 , 因此势必拉长其投资的“回款”周期 。
芯片行业的一大特点是“成本前置 , 收益后置” , 占据市场份额之前 , 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和巨额的可持续的投入 , 都是必不可少的 。
这就要求从业者和投资者拥有更多的耐心 , “放长线钓大鱼” 。
小结
很多人认为中芯“挨揍”之后 , 可能复制出中兴此前的“复兴”之路 。
的确 , 两家公司的境遇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都受到了美国的“制裁” , 而此前 , 两家公司都严重依赖美国市场的供应 。
都是中国科技的头部品牌 , 存亡关乎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兴衰 。
从目前的数据可以看到 , 从2020年开始 , 中芯泡沫不断增加 , 目前仍处于较高位 。
但由于生产经营仍被“卡喉” , 这一波下跌挤掉了泡沫 , 当价值回归之后 , 中芯国际恢复的阻力仍然较大 , 可能也会像中兴一样走出一个长达几年的恢复过程 。
中兴受到了制裁还可以转向国产替代;中芯要寻求国产替代 , 则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毕竟要在最尖端的产业链上游实现技术突破 , 并不是某个公司的崛起、某个专利的商用就能实现的 。
其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 更需要时间的沉淀 。
退潮之后的中芯也许将回到一个较为合理的估值 , 但在此之前 , 可能还会不得不面临很多意料之外的痛苦磨难 。
【中芯会是下一个中兴吗?】【本文作者路易十三五 , 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格隆汇授权发布 ,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 , 不代表投资界立场 。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 , 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