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为何不战而降?看看蜀汉朝堂上无望的争辩也就不奇怪了!( 二 )


刘禅为何不战而降?看看蜀汉朝堂上无望的争辩也就不奇怪了!

文章插图
《三国志.主妃子传》值曹公军至,追及先主於当阳长阪,于时困偪,弃后及后主,赖赵云保护,得免於难 。
可能是被他那个早期经常扔下妻小逃跑的父亲影响,刘禅的童年想必也是颠沛流离的,这也是极容易造成其长大后性格上的软弱,个人觉得,刘禅这样的君主就像陈寿的评价那样,就是刘禅像是一个白丝,容易被身边的人所影响,“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坚则为昏暗之后”,刘禅是什么样的君主是有他身边的人决定的,所以这也就造成了他有守成之君和昏庸之君的两种形象,说白了还是他有些无法独立,岁数虽然大了,但他还是一个“孩童皇帝” 。
所以说当时刘禅投降不是他的决定,而是身边大臣们的决定,尤其是谯周成为蜀汉朝堂上舌战群儒的“诸葛亮”,不要认为刘禅投降是为了成都和蜀汉百姓,《三国志.谯周传》也是记载了,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 。然而就结果而言,成都城没有免遭劫难 。
《汉晋春秋》魏以蜀宫人赐诸将之无妻者,李昭仪曰:「我不能二三屈辱 。」乃自杀 。
《三国志.主妃子传》咸熙元年正月,锺会作乱於成都,璿为乱兵所害 。孙盛蜀世谱曰:璿弟,瑶、琮、瓚、谌、恂、璩六人 。蜀败,谌自杀,馀皆内徙 。值永嘉大乱,子孙绝灭 。
《华阳国志》军众抄掠,数日乃定 。
刘禅为何不战而降?看看蜀汉朝堂上无望的争辩也就不奇怪了!

文章插图
邓艾入成都之后也不是秋毫无犯的,他将刘禅的后宫,除了皇后之外其他嫔妃皆赐予了手下的将领,李昭仪因不想受辱而被杀,而且在钟会被诛杀后,成都大乱,魏军几乎洗劫了全城,所以说刘禅主动请降就一定会有好结果吗?这分明就是把刀子递到了对方的手里,只有期盼对方怜悯,但是刘禅对邓艾钟会了解吗?所以说投降时的刘禅,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但凡是有点雄心的君主都不会不战而降,将命运交到敌将手中 。
再来说说,在决定是否投降时,蜀汉朝堂上的争辩,可以说简直就是无望的讨论,每次看到这段历史记载,也就不奇怪蜀汉为何轻易投降了 。
刘禅为何不战而降?看看蜀汉朝堂上无望的争辩也就不奇怪了!

文章插图
《三国志.谯周传》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 。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
邓艾大军就在城外,堂堂自诩正统的蜀汉朝堂之上,议论对策之时竟然没有主战派的身影,他们想的只是如何逃,蜀汉危机关头却无贤臣良将再朝,这也是很悲催的,可以想象得到,当时蜀汉朝堂主战立足于战的声音太小了 。少有的主战代表也就是刘备的孙子刘谌了 。
《汉晋春秋》后主将从谯周之策,北地王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 。」后主不纳,遂送玺缓 。是日,谌哭於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左右无不为涕泣者 。
【刘禅为何不战而降?看看蜀汉朝堂上无望的争辩也就不奇怪了!】
刘禅为何不战而降?看看蜀汉朝堂上无望的争辩也就不奇怪了!

文章插图
刘禅周围大臣没有人支持坚持抵抗,这对于容易没主见的帝王来说,结果可想而知,那就是大臣们说啥就是啥呗,反正怎么听都有道理,没有主见,是个人对刘禅的最大印象,如果他有刘谌的魄力,蜀汉也不至于那么轻松就被邓艾灭了 。
所以说在这种情形下,谯周成为了狂风暴雨中接替刘禅掌管蜀汉船舵的人物,而要说的是,谯周是本土的益州派,“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也”,随着刘备带入益州的荆州派大部分凋零,蜀汉一直打压的益州派已经逐渐难以遏制,有一个很有趣的想象是,三国之中,蜀汉对于士族,主要是内部的益州派,极力打压,曹魏则是拉拢,孙吴则偏向妥协,多以说蜀汉先灭亡,孙吴最后亡国,蜀汉末期得不到益州本土派士族的支持也是亡国的一大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