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去了解钧瓷的前世今生

钧窑烧制工艺也有参考唐三彩,分二次烧制:第 一次为素烧,然后通体施釉第 二次入窑烧制釉变彩 。满釉支烧工艺,也称“裹足支烧”,是指在器物通体施满釉层,入窑烧制时,用细小的支钉支烧器物,烧成后支钉可以被打掉,器物的底部除了一些细小的支钉疤痕外,通体有釉 。这种精工制作的方式在北宋以后就不再普遍使用了,只在一些具有礼制性功用的高 档器物上偶尔使用 。

我们一起去了解钧瓷的前世今生

文章插图
经过金代的恢复发展,元代钧瓷生产继北宋末期生产淡雅精美钧釉瓷的高峰后,在一次进入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钧瓷产品种类丰富、产量巨大、影响广泛,在北方地区成为主流产品,形成了庞大的钧窑系 。目前考古发现元代生产钧釉瓷的窑场遗址多达数百个 。
河北磁县是磁州窑的主要产地之一然到了元代由于受到禹州钧窑的影响为适应广大钧瓷消费者的需求在产品激烈竞争条件下也不得不改烧钧瓷但其生产规模不大产量有限其次彭城、观台、内丘、隆化等地也相继仿烧钧瓷山西省除浑源外尚有临汾、长治等地也仿烧钧瓷但施釉特厚工艺欠佳釉色以天蓝居多外部露胎处呈酱黑色这与河南、河北两省的钧窑系瓷器露胎部分色调迥然不同应属于浑源窑的独特风格 。
我们一起去了解钧瓷的前世今生

文章插图
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它青瓷的另一个特色 。钧釉中的紫色引人注目 。各种紫色是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 。钧釉的紫斑在工艺上是将青蓝色的釉上有意涂上一层铜红釉所造成的 。后人对钧瓷的紫色的评价极高,近人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说“钧窑器一枚,价值万金┅┅宋时紫色如熟透之葡萄,浓丽无比,紫定、紫钧,其器皆纯色 。”
唐代河南鲁山窑,郏县黄道窑,禹县下白峪等窑先后烧制成功花釉瓷,被陶瓷学家称谓“唐钧“ 。这是唐瓷中的创新 。它是在黑釉、黄褐色釉、茶叶末釉上施天蓝和月白釉的斑点 。由于有深沉的底色为衬托,显得典雅清新 。花釉器一般造型丰满,气势庄重雄伟,很受人们喜爱 。”唐钧的烧制成功,为北宋迅丽多彩的钧瓷开放了先河 。
我们一起去了解钧瓷的前世今生

文章插图
钧瓷开片的纹路纵横交织,极富韵味 。其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疏有密,有粗有细,有深有浅,有曲有直,不一而足 。常见的开片纹路有冰裂纹、百圾碎、鱼子纹、牛毛纹、蜘蛛网纹、叶脉纹等 。
【我们一起去了解钧瓷的前世今生】钧窑瓷的胎质虽不精细,甚至胎色泛灰,深色者几乎呈褐色,但胎骨坚硬 。釉色为多次施釉,釉层肥厚、平静腻润,并时有流淌现象,且釉面常有扭曲的蚯蚓走泥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