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游戏专题 别被孩子的可爱骗了你


亲子游戏专题 别被孩子的可爱骗了你

文章插图
引言:孩子自从上了幼儿园,嘴特别甜,这让做家长的我们突然招架不住了,不管是犯了错误还是什么,总是装出一副可怜无辜的样子,还嘴甜的和你撒娇,真是无奈了 。

乐乐和妈妈一起堆沙子 。
一会儿提水,一会儿堆土,亲子氛围其乐融融 。这时,有小同伴过来了,想借一把铲子 。还没等乐乐作出反应,妈妈就说开了:“乐乐,借给哥哥,好吗?乐乐乖,好东西要大家分享 。妈妈告诉过你,要大方的……”长篇大论后,妈妈把铲子给了同伴 。可乐乐呢?转身走开了 。
点评:孩子大一些,带出去玩,家长当然希望孩子给自己“长脸” 。但乐乐妈的行为,实质上干扰了孩子之间的独立交往,让乐乐失去了一个跟同伴交往的锻炼机会 。
聪明的家长永远是站在孩子身后 。碰到类似问题,家长不妨等一等,先观察下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很乐于把铲子借给对方,马上拥抱孩子,告诉孩子:“你很棒!”如果孩子不肯借,你再适时加入,引导他与同伴正确交往 。
别用世俗偏见评价孩子
海洋球池里,一群孩子在玩耍 。
一个哥哥快速、熟练地从一旁的滑梯上滑下,“嘭”的一声,躺在球池里了 。这时,周围聊天的妈妈们循声而来,一边嘟囔着,一边把自己的宝宝从球池里抱出 。霎时间,球池里只剩下两三个大孩子 。
点评:看着大孩子“粗鲁”地“闯”进了海洋球池,周围聊天的妈妈们赶紧采取“保护”措施,把宝宝抱了出来 。家长用自己的预想,保护了孩子的身体,却破坏了孩子们宝贵的学习环境 。
家长心里关切着孩子,但表面上要不动声色地走到球池边 。你可以引导宝宝为这个大哥哥鼓掌,而大孩子看到家长在也不会太为所欲为 。何况孩子之间的交往,多数没有恶意,家长完全可以“暗中保护”,又不破坏现场的愉快气氛 。
别替孩子看世界
全家出门去公园游玩,热热闹闹的 。妈妈看到花了,笑着说:“宝宝,这是菊花 。看她的花是黄色的哦!”远远的,风车在转,爸爸说:“宝宝,你看,那是风车哦 。”这时,爷爷一抬头,发现鸽子了,连忙大叫一声:“宝贝,天上有鸽子在飞 。”……
还没等孩子自己发现,家长就急不可待地把看到的东西指出来 。表面上看,这是向宝宝传授知识,实际上却局限了孩子整体观察的能力,也剥夺了他们自我探索的乐趣 。
家长不妨等孩子对某个事物特别关注时,你再开口说话 。而且要注意,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这是什么,而是多用问句的方式,引导孩子一起来观察 。比如,当宝宝在看花的时候,你可以这样问:你在看这个吗?上面有什么?花是什么颜色的呢?……
别因孩子可爱就乱了套
妞妞刚起床一会,乐滋滋地在房间看《天线宝宝》!“妞妞乖,把尿包扔到垃圾桶去!”妈妈在外面喊 。这时,爷爷进房间了,妞妞马上笑嘻嘻地说:“爷爷扔,爷爷扔!”
爷爷慈爱地摸了下妞妞的头,提了尿包走出来,有些得意地跟妈妈说:“咱家妞妞越来越聪明了,自己不扔叫我扔,这小家伙,呵呵 。”
妞妞一周了,爷爷闲下来,最喜欢逗妞妞玩 。“妞,打爷爷,打爷爷!”爷爷笑眯眯地抓起宝宝的小手,轻轻拍打着自己的脸庞,妞妞一边拍,一边“咯咯”地笑了起来 。
点评:当孩子们动用“小聪明”、“小伎俩”来对付大人时,很多家长明知道不对,却又忍不住对孩子的机灵津津乐道 。家长表情、语气、行动的不一致性,常常让孩子无法正确分辨,导致了错误的模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