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新制度惹争议:注册制下市值配售废除还是不废?

_原题为:21深度丨打新制度惹争议:注册制下市值配售废除还是不废?
随着注册制的推进,资本市场定价机制正在发生改变 。
一个显著的表现是,新股破发频现,“打新稳赚”逐渐成为历史 。
在此背景下,“市值配售”制度的存废,再度引起争议 。
一方面,“市值配售”制度之下,如果浮亏预期之下中签者不进行缴款,可能导致发行失败 。因此,废除“市值配售”制度的呼声近期再度响起 。
【打新制度惹争议:注册制下市值配售废除还是不废?】另一方面,“打新”带来的赚钱效应让部分投资者仍期待着这一制度的持续,至少在新股大面积破发之前不该废除 。
“市值配售”制度变迁
市值配售,是针对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流通市值进行的新股发行方式,即每10000元的股票市值可获得1000股的认购权,再通过参与委托及摇奖中签的方式确认是否中签 。如果配号与中签号一致,且帐户有足够的资金,则在扣款时,会在帐户中扣除中签金额,直到上市前一天晚上中签股票会进入帐户中 。
实施市值配售的初衷,在于使二级市场投资者享受新股的溢价收益,降低投资者的申购成本,吸引部分一级市场资金进入二级市场 。
伴随着发行制度的改革,“市值配售”制度经历了数次变迁 。
1997年7月1日前,IPO定价由发行人与承销商协商确定,报中国证监会批准 。中国证监会以市盈率上限方式控制发行价 。新股全部向公众投资者发行 。
1999年至2001年上半年,发行市盈率管制逐步放松,开始尝试询价机制 。发售方式上则引入了法人配售,开始试点市值配售 。
2000年,为改变当时在“519”行情之后股市萎靡不振的走势,也为了打击在一级市场上“不劳而获”的专门打新的摇号一族,证监会推出了首次市值配售方案 。
不过由于当时的制度存在不少瑕疵,如深市的市值无法申购沪市新股等,该办法在实施一段时间后就被暂停,直到2002年时进行了完善后才再度推行 。
2001年下半年至2004年,监管部门重新对发行市盈率进行严格管制 。市值配售全面推行 。在发售方式上,一定发行规模以上的公司可选择网上发行和网下配售 。网下发行自2001年11月至2002年5月采用累进投标方式申购,2002年5月后,所有公司发行的新股均采用市值配售,2006年新老划断后恢复为资金申购;2004年底询价制度推出之前,网下放行则一直采用法人配售的方式 。
2005年以来,新股发行遵行询价制度 。2005年后,根据法律调整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监管部门对新股发行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推出了询价制度,采用向基金公司等六类机构投资者累计投标询价的方式确定新股发行价格,监管部门不再对新股价格进行核准,仅在必要时进行适度的指导 。在发售方式上,询价制度实施后至新老划断前,新股发行仍然采取市值配售方式 。
2006年新老划断后,取消了市值配售,代之以网下询价配售和网上资金申购相结合的发行方式 。网上网下均为资金申购 。
2016年的1月,市场情绪低迷之下,管理层重启停止多年的新股市值配售,新股发行取消申购预先缴款,不再冻结打新资金 。
海岛资产董事长张锐向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指出,重启“市值配售”的政策,有其一定的积极作用 。监管层基于当时的证券市场环境和投资者结构特点,在IPO审核采用核准制的同时,令二级市场的市值投资人为新股配售的主要“收益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在一定程度上也保障了二级市场足够的资金流动性和参与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