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乖未必是一件好事

【孩子太乖未必是一件好事】    人们一般评价某个孩子好总是说这孩子真乖!乖,成了好孩子的代名词 。乖孩子到底好不好?这样的孩子一般缺少创新能力、心胸比较狭窄,有时候不愿回家,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 。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教孩子学“乖” 。将“乖”当成了教育标杆,按师长和家长要求做事 。但值得一提的是,“乖”在英语当中并没有相应的词语 。    而在塑造这样一批批“好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也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独立空间,甚至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片面强调孩子社会性的教育理念 。在所谓的“优秀生”里,为何永远没有调皮孩子的身影?这其实很好理解,比起男孩子的好动,女孩子更容易好好学习,不吵不闹、不惹是非,完全符合我们这个社会认可的“乖”孩子标准 。这样的三好学生固然值得肯定,但我认为,那些不听话的调皮孩子也有可取之处 。比如那些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学生,虽然常会被老师教训,但每次挨批后,都能立刻抖擞精神继续调皮 。所以说,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学生”要好得多,而自我调节心态、能承受挫折也是一种能力,能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今后的人生,这对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是大有益处的 。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今天的家庭教育已不是传统“围墙式”的家庭教育,校园也不是传统物理意义上的校园,孩子们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的师资以及硬件设备 。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孩子的心胸却变得狭窄了?只会关心自己身边的事,过去那种“煮酒论英雄”的气魄,为国家前途、为人类理想奋斗的抱负,在今天的年轻一代身上为何难觅踪迹了呢?    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孩子知识的增长上,已无暇将英雄式的理想灌输给孩子 。在国际上,中国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高度支持是得到公认的,可这种对知识的高度注意,也是使孩子的心胸变得狭窄的一个重要原因 。         我发现大部分父母在言谈间还是把“儿童”的概念缩小为“学生” 。孩子的生命就是这样被压缩到一个方面,以此来换取成功,代价未免太大 。“儿童”的内涵远大于“学生”,儿童除了在学校要当好一个学生外,在家里、在社会中还有更多形形色色的角色需要“扮演” 。因此,家庭不止是给孩子创设的“学习家园”,还应该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大学生放假不愿意回家?就是因为在他眼里,家里是一所“文明监狱”,父母成天只知道督促他学习 。现在有的家长总爱陪着孩子做作业,我觉得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     总之,孩子要适合家庭教育,也要让家庭教育适合孩子,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可当前大多数家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关系变为单向,只知道家庭教育围着学校转,结果却牺牲掉很多培养孩子品质的机会 。其实学校也可以协助家庭教育,优秀的家长应该把握随机的教育机会 。     本文介绍了不少乖孩子存在的问题 。其实孩子的教育不仅靠学校,而且也靠家庭 。只有学校与家庭联合才能培养出更好的孩子,所以父母要经常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