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有诀窍

但这几天,妈妈却对佳佳的一些行为感到不解,心想:佳佳到底怎么啦?
镜头一:前两天妈妈生病了,但佳佳还是缠着妈妈,非要妈妈陪她玩 。妈妈很累,对佳佳说:“妈妈生病了,佳佳听话,乖一点,等妈妈病好了再陪你玩吧 。”佳佳还是不依不饶:“不行,不行,我要和你一起玩,我不高兴 。”
镜头二:妈妈带佳佳去世纪公园,正好遇到了公司里同事和他2岁的女儿也在玩,妈妈有点事儿要和同事说,就让佳佳陪小妹妹一起玩,她们玩得很开心,后来小妹妹一不小心,滑倒在泥坑里大声地哭了起来,佳佳却在旁边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妈妈很生气,质问佳佳:“你怎么没有照顾好小妹妹?看到她摔倒了也不把她扶起来,帮她掸掸土 。”佳佳回答:“又不是我弄倒她的,是她自己摔倒的,又弄得这么脏,我才不管呢!”
【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有诀窍】佳佳到底哪儿出问题了?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佳佳的问题在于缺乏对他人情感的理解与共鸣,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缺乏“移情”能力 。
什么是移情呢?移情又叫感情移入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移情是由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共鸣情感反应 。通俗地讲,移情是指个体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动的能力,即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 。社会心理学家索兰德认为,移情是由于感受到另一个人正在体验或要去体验一种情绪而使观察者产生的情绪性反应 。移情是普遍存在的,即使小孩也有这种能力 。索兰德让他的助手在热疗养器的不同热度下,表现出“痛苦的”、“中性的”和“愉快的”三种情绪 。在孩子们观看“接受治疗的人”(即安排的助手)的时候,相继向他们发出两种指令:(1)想象自己处于他的境地时如何感受;(2)想象他如何感受 。与此同时,由仪器测量儿童掌心出汗、血管收缩等生理变化 。结果表明,儿童的生理状态出现了明显变化 。索兰德的实验证明了儿童具有移情能力 。如果儿童缺乏移情能力,那么他就难以识别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难以获得与他人相近似的情感体验,也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反应,当然他也就很难有同情、助人的行为了 。佳佳的问题就出在这儿,她缺少移情能力,因而对他人的情感状态表现出淡漠的反应 。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呢?
移情能力的培养可从情绪的辨识入手
能正确地识别他人的情绪是孩子移情能力形成的基础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注意他人的情绪反应,经常要求孩子观察别人的情绪状态 。2岁的孩子对自己和他人所处的情绪状态不能明确地辨识,他们只能笼统地把自己的情绪分为“高兴”或“不高兴”两种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逐渐要求孩子认识高兴、生气、喜欢、讨厌、伤心、害怕、好奇、内疚等多种情绪 。
(1)观察自己的表情 。当孩子做出高兴、生气、喜欢等表情时,家长可以在孩子面前放一面镜子,让孩子看到镜子中自己的面部表情 。这种方法被称为镜像表情观察法 。
(2)表情图识别 。即教孩子识别一些明显的表情图,如高兴、生气、害怕等表情图,甚至可以利用各种卡通人物的夸张表情,有时效果也很好 。
(3)表情模仿训练 。即让孩子做出与同伴相同的面部表情动作,在模仿同伴的各种表情时,能立刻用正确的语言说出这是什么样的表情,如“高兴”、“害怕”、“生气”等 。
(4)表情推测 。即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孩子推测故事中某一角色的表情 。如,有一天,小白兔在森林里玩,突然一只大灰狼出现在小白兔的面前,请想一想小白兔心里会觉得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