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万不可敌的金国大军,为何在决定国运的野狐岭之战中一败涂地?

公元1211年八月,蒙古与金国爆发了一场决定国运的大战,因为主要的交战地点是在野狐岭附近,史称“野狐岭之战” 。野狐岭之战,一直以来就被史学家们认为是决定蒙古与金国两国国运的重要战役,在这一战之中,一代雄主成吉思汗率领不到十万的蒙古铁骑,击败了四十余万金国大军,在此之后,曾经那个不可一世的金国元气大伤,国内政变不断,在二十多年之后,便因蒙古与南宋的联合夹击而灭亡 。
那么,曾经那个满万不可敌的金国大军,面对蒙古铁骑,金国又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这为何还会在决定国运的野狐岭之战中,一败涂地呢?

满万不可敌的金国大军,为何在决定国运的野狐岭之战中一败涂地?

文章插图
在谈论金国本身的原因之前,我们应该要对野狐岭之战前的蒙古帝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就是在成吉思汗发兵野狐岭之前,蒙古已经得到了建立一支强悍骑兵所需的良驹骏马与武器装备,这些东西的来源便就是西辽帝国和西夏帝国 。
在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耶律大石筚路蓝缕建立起来的西辽帝国颓势已现,进入了内乱之中,从公元1209年到野狐岭之战前,西辽在蒙古的蚕食之下,已经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领土被纳入了蒙古帝国的版图 。
在此之前,蒙古帝国又将腐朽不堪的西夏帝国主力给打垮了,前后数次入侵西夏,使得夏金联盟土崩瓦解,西夏国内还爆发了弑君的政变,使得本就风雨飘摇的西夏帝国愈发的摇摇欲坠 。
在吸收了西辽与西夏两个古老帝国的资源之后,蒙古帝国的国力蒸蒸日上,军事实力已然超越称霸东亚的大金王朝 。
满万不可敌的金国大军,为何在决定国运的野狐岭之战中一败涂地?

文章插图
此时的金国呢,因为不分精华、糟粕的去进行汉化,走上了宋朝纵然豪强的老路,土地兼并严重,又因为滥发钱币,导致经济走向崩溃,财政出现严重危机 。据《金史》记载,金朝中后期因为财政困难,无力供养大量的常备军,战时常常强行征兵入伍,金国常备军最多的时候是在海陵王完颜亮、金世宗完颜雍时期,当时的常备军,算上屯戍的马步军也不过是三十万不到,到了金章宗后期,金朝因为通货膨胀经济不断衰退,大规模裁减常备军,到了野狐岭之战前夕也就是卫绍王在位之时,金朝的常备军只有十余万 。
这十余万常备军呢,又要分守宋金边境、金夏边境还有金国的老巢——辽东,以及中都城,在蒙古与金朝交战前,驻守宋金边境的金国常备军是不能动用的,金夏边境的常备军也只能抽调少部分参战,辽东能够抽调出来的兵力也极为有限,按照这样来计算,能够参与野狐岭之战的金国常备军恐怕也就是六七万左右,反观蒙古帝国,成吉思汗则是能轻松调集近十万的蒙古铁骑出征,实力显而易见 。
满万不可敌的金国大军,为何在决定国运的野狐岭之战中一败涂地?

文章插图
说到这,大家就会有疑问了,野狐岭之战中,金国不是有四十五万大军吗?
的确,在野狐岭之战中,金朝是出动了四十五万大军,但是,大家别忘了,在前面就已经说到过,金朝有在战时强行征兵入伍的先例摆在那,而且,当时为了防御蒙古的进犯,金朝以乌沙堡为核心,征召了大批壮丁修筑了一系列的防线,在野狐岭之战前,这些防线都没修筑完成,这四十五万“大军”里,又有多少是被征伐前来修筑防线的壮丁呢?
更何况,平庸无能的卫绍王完颜永济在得知蒙古秣兵历马,对金朝虎视眈眈的消息后,第一反应竟然是封锁消息,采取了“鸵鸟心态”,对此视而不见,反而觉得蒙古这是在打西夏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