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妙招帮宝贝建立积极的镜像自我

对宝贝说“你真棒”和说“你怎么这么笨” , 对于宝贝的镜像自我的形成有着莫大的关系 。
镜像自我:我们都是透过镜子看自己
“镜像自我”是心理学家库利提出的 。他认为 , 儿童是依靠观察别人的脸色和反应 , 来确定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的 , 就像把别人的表情与反应当做镜子 , 由此形成自我概念 , 这种自我概念库利称为“镜像自我” 。
也就是说 , 当我们在一个群体中和周围的人接触时 , 我们会察觉到别人对我们言行的反应 , 也会不自觉地扮演对方 , 以想象对方如何看我们 。这些猜想会影响(但不决定)我们如何看自己 , 但是 , 猜想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不代表我们一定接受这些观点 。一个自信心强的人即使认为别人在看扁自己 , 也可能只是一笑置之 , “镜像自我”反映出人与人的互相交往如何影响我们建构自我形象 。
婴幼儿时期 , 宝贝会在认知上高度认同、情感上高度依赖对他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的人 , 主要是老师和父母 。到了青春期 , 同龄人的影响会逐渐增加 , 但是父母和老师仍然是影响最大的因素 。所以 , 对宝贝说“你真棒”和说“你怎么这么笨” , 对于宝贝的镜像自我的形成有着莫大的关系 。
镜像自我:更能精确地预测一个人的表现
教育专家已经发现 , 比起智商 , 一个人的镜像自我更能精确地预测自己的表现 。事实上 , 我们的镜像自我决定了生活各方面的表现 。
比如 , 我们认识很多人在艺术、运动或某些专业上天赋很高 , 但却因为没有一个积极的镜像自我 , 最终成绩平平;而另外一些天赋一般的人 , 在积极的自我暗示下 , 最终取得骄人的业绩 , 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 就像我们往往发现 , 在成年后在事业上成功的人 , 未必就是当年的优秀学生 , 反而是一些那时候不被看好的“捣蛋鬼” 。那些优秀的学生 , 时刻都在担忧不能得到最好的成绩 , 一举一动都倍加小心 , 毕业后往往碌碌无为 , 阻止他们去创造的 , 实际上 , 就是他们消极、胆小的镜像自我 。
“说你行 , 你就行”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 可以说是“镜像自我”的另一种解读 。1968年 , 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 , 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 , 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 。然后 , 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 。8个月后 , 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 , 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着进步 , 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 , 求知欲望强 , 敢于发表意见 , 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 。
实际上 , 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 , 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 。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 , 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 。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 , 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 , 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 。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 因此变得更加自信 , 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 , 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 , 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 。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 , 后来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