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周瑜齐名的江东名将,为孙权提出战略规划,死后连诸葛亮都惋惜

在罗贯中的笔下,江东名将鲁肃的能力值被严重贬低,成了一个忠厚老实、难堪大任的形象,经常被诸葛亮当猴耍,要多尴尬有多尴尬 。其实历史上的鲁肃,形象跟此大相径庭,作为与周瑜、吕蒙、陆逊齐名的将领,他的能力值绝对不低于诸葛亮 。那么,真实的鲁肃到底是个什么形象?他对东吴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与周瑜齐名的江东名将,为孙权提出战略规划,死后连诸葛亮都惋惜

文章插图
鲁肃是江东名将,名望与周瑜不相上下
鲁肃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人,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 。一般老人都有“隔辈亲”的心理,鲁肃的奶奶也是如此,老人家对孙子心疼得要命,简直到了“要星星不给月亮”的程度,再加上家境的优渥,所以鲁肃的青少年时代,生活简直比蜜还要甜 。
鲁肃喜欢读书、擅长骑射,加上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很是受到乡里人的敬重 。此时已是东汉末年,时局动荡不已,鲁肃为保卫乡里,便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组建了属于自己的私人武装 。当时担任居巢县长的周瑜,因为缺粮的缘故向鲁肃借贷,结果对方将一仓三千斛的粮食全部赠予他 。周瑜大喜过望,在感激之余,便与他结成生死好友,一如春秋时期的公孙侨与季札 。
与周瑜齐名的江东名将,为孙权提出战略规划,死后连诸葛亮都惋惜

文章插图
鲁肃与周瑜互相欣赏,成了至交好友
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 。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 。见《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 。
鲁肃为躲避战乱,曾追随周瑜投奔江东,虽然受到孙策的赏识,却并未正式投靠 。祖母去世后,鲁肃回到东城料理完丧事后,本想投奔占据巢湖的军阀郑宝,但在中途被周瑜“截胡” 。周瑜语重心长的替老朋友分析时局后,建议他投靠主公孙权(孙策此时已死),鲁肃思虑再三后,同意再次渡江,果然受到孙权的赏识 。
与周瑜齐名的江东名将,为孙权提出战略规划,死后连诸葛亮都惋惜

文章插图
鲁肃投奔江东后,受到孙权的重用
作为二世祖的孙权,十八岁便就接手兄长留下的基业,成了江东集团的新“掌门” 。江东六郡之地百姓富庶、时局稳定,对安于割据享乐的诸侯来说再完美不过,但却不能让志向远大的孙权满足 。孙权想要的是开创更大的格局,是江东集团的深度改组,是称帝称王的大事业,而为这项大事业指明道路的,正是鲁肃 。
鲁肃投靠孙权没多久,便跟他之间进行了一次秘密对话,对江东的未来做了深入探讨 。面对孙权想建立如同齐桓公、晋文公一样的霸业,鲁肃兜头泼了一盆凉水,直言当今的形势是曹操一家独大,短期内不可能将他消灭,而且汉室气数已尽,在这种情况下想建立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无异于痴人说梦 。
与周瑜齐名的江东名将,为孙权提出战略规划,死后连诸葛亮都惋惜

文章插图
鲁肃为孙权提出江东未来的战略规划
随后,鲁肃给江东的未来开出“药方”,其核心思想便是“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在确保江东地盘稳固的前提下,“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割据整个江南,与北方的曹操相抗衡 。如果有可能则北伐统一,就算无法实现这个宏伟目标,至少还可以在江南称帝称王,开创属于自己的基业 。
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馀业,思有桓文之功 。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 。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规模如此,亦自无嫌 。何者?北方诚多务也 。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引文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