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常识主要有哪些呢


手足口病的常识主要有哪些呢

文章插图
手足口病是当前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了,年龄较小的孩子会多见一些,此病的到来会让患儿出现高热的症状,对于健康的危害是极为严重的,关于手足口病大家必须要重视起来,多了解一些该病的知识,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相关的常识有哪些呢 。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5岁以下儿童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
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 。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或是遗留全身瘫痪等后遗症,需终身使用呼吸机 。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重症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 。这是因为婴幼儿对手足口病缺乏足够的抵抗力,最容易被感染 。特别是3岁以下的幼儿隐性感染率较低,接触病人后80%以上都会发病 。而且年龄越小,感染后的症状越重 。另外,婴幼儿多有吃手、啃玩具等习惯,给病毒造成进入体内的机会 。尤其在托幼机构中,孩子们每天密切接触,更容易导致疾病的传播 。
年长儿童和成人也能被感染,但一般症状较轻,或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 。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
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主要有三个方式 。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
手足口病流行期很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一般疫情3月份逐渐上升,5月底至6月中达高峰,以后缓慢下降 。
到9月开学后,再次出现流行高峰,10月以后发病者逐渐减少 。
手足口病的疱疹有一些独特性,一般是在发烧1到2天会出现一个口腔疱疹和逐渐变成溃疡,孩子有口腔的疼痛,流口水,不爱吃东西这些情况 。在口腔黏膜、舌上、软腭上、咽部,出现红色的斑丘疹,或者有小水泡,疱疹会破溃,变成小溃疡 。手掌和足底局部的皮疹,一般是散在红色的,等于突起皮肤,水泡样,但是泡内浆液不多 。如果手、足、臀部都出现,手足口病出现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
一般如果过敏或者其他的病毒疹,比较少发生在手、足、臀部,可能全身都会发生,另外比较密集,颜色鲜红,和这个情况还是不一样的 。
一旦出现突然精神差、嗜睡、严重呕吐、惊厥、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或者频繁抽搐、昏迷、持续高热、白细胞增高,有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 。如果呼吸很快,有呼吸困难、口唇紫干、口吐白沫或粉红色血性泡沫痰,这就有可能出现了呼吸系统的并发症 。如果孩子一般状态很差,不爱动,面色苍白、心率快、四肢发凉、手脚末端发绀,这可能有循环系统并发症 。
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是重症,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
大家在看到了上述的这些知识之后,应当了解到了关于手足口病的常识性知识有哪些了,手足口病带来了较多的危害,会给患儿带来严重的伤害,提醒朋友们必须要重视手足口病的出现,而且需要去进行手足口病的预防,这样才能降低该病的病发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