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遵循感知规律认识事物

你知道什么是感知规律么?如果你连什么是感知规律都不知道,那么肯定是无法正确的教导孩子该如何认识周围的事物了 。
观察事物是为了认识事物,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 。而感知是有规律的,应该遵循规律去进行观察 。
强度律:观察的对象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观察得清晰、准确 。因此,在观察前,对有可能提高强度的事物,应采取措施提高其强度 。比如,观察人的肌肉,绷紧时看得最清楚;观察蒸气的特点,水壶里的水要满到一定程度,效果才好 。
差异律:被观察的对象与背景反差越大,观察效果越好 。因此,要设法增加观察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异 。比如,观察一种昆虫的形态、颜色,把它放在反差大的纸上,效果就会好 。
对比律:两个显著不同甚至对立的事物容易观察,因而在观察中把具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观察效果好 。比如,两种不同的苹果放在一起,比较形状、颜色、大小,再通过品尝比较味道 。
活动律:运动中的对象容易吸引人的注意,运动中的情况与静止状态有所不同 。因此,观察某些事物,既观察静止的情况,又要看活动中的情况 。比如,观察一个人,就应将静止状态与活动状态结合起来观察 。
组合律:把有关联的事物组合起来观察,既能把握整体情况,又能把握具体情况 。比如观察一间房屋的布置,观察一个人的服饰就应该组合起来观察 。
协同律:观察任何事物都需要人的不同感官的协同配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
各位家长,请您记住有关观察力的基础知识,培养、训练孩子的观察力 。
【引导孩子遵循感知规律认识事物】孩子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引导孩子遵循感知规律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认识周围的事物,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