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妈妈,交替互补的养育模式( 二 )


闹心事之三:一动一静一个老人好动,每天出去“遛”好几趟孩子;另一个爱静,就喜欢在家里给孩子讲讲故事,听听音乐什么的 。孩子这个月每天在外面“野”到天黑才回家,下个月就被“圈”在屋子里不出门 。这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会不会很不利?
“专家”答疑我女儿就是被这样一动一静的两个老人带的,我觉得挺成功 。周末我带她出去玩的话,会发现她总能玩得很尽兴,而且见到很多我根本不认识的人她都会很热情地打招呼 。这可能跟我婆婆没事就出去“遛”她有关,我婆婆特别爱热闹,人也热情,这方圆十里的人,她差不多都认识 。
如果周末我要在家干点儿家务或者在电脑上查资料,女儿也能一个人看书、画画、折纸,听CD故事,特别踏实、安静,这和我妈妈带她的方式有关,我妈妈身体不太好,基本是半卧在床上看着她,但是会给她安排丰富的“静课”内容,教会了她怎样自己玩耍 。我觉得婆婆和我妈妈看孩子的模式其实和所有的幼儿园、小学的课程设置很吻合:有动有静 。
只不过间隔的时间长了点儿,是一个月而不是一节课,呵呵 。但这不也对孩子的发展很好吗?!从孩子成长的整体过程来看,一个月也不算长,这样的轮替很均衡 。(果儿妈,女儿3岁)
闹心事之四:一收一放一个老太太是护驾天王,时刻不离孩子左右,帮孩子“护”玩具,呵斥淘气的欺负人的小朋友,帮孩子“争”滑滑梯的机会……另一个老太太则是袖手旁观,只热衷于和其他老太太聊天说笑,不管孩子怎么被欺负、被小朋友冷落都不动声色 。只要没危险,外出活动时基本“隐形” 。
“专家”答疑我们家姥姥心重,特别怕外孙受欺负;而奶奶心宽,觉得小孩子之间还不就是打打闹闹,谈不上什么欺负不欺负 。其实这两个老人的做法恰恰给了孩子非常好的交往培养:一个实地指导,一个则给了孩子自己实践的机会 。
我发现小洋就经常在姥姥看他的时候一边得意洋洋地享受不吃亏的玩耍,一边用心看和记;在奶奶看他的时候把姥姥的“吵架”战术自己应用起来 。有好几次,我发现他跟小朋友“讲理”时的口气和表情和他姥姥完全一样,我站在旁边都忍俊不禁 。
只不过小家伙在姥姥看他的一个月里出去玩总是盛气凌人,奶奶带他出去玩他就会“乖”得不行,要带上好几个玩具讨好小朋友,什么时候他自己明白了“胜不骄”的道理,可能会和小伙伴相处得更加融洽吧?!(Elsa_dream,儿子2 岁)
编后由完全不同的“婆婆妈妈”带出来的孩子,上幼儿园也会适应很快,和小朋友的交往也更加得心应手 。这样说来,似乎这些闹心事倒都成了优势 。
不过值得关注的一点是,这几位“专家妈妈”都奉守同一个原则,那就是绝不在孩子面前说老人的不是,对两位老人的养育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她们本身都很尊重 。
而且,她们看待事情也会尽量多地去看积极的一面,有意识地忽略消极的一面 。其实,这也许才是使这种模式成为了“优势”的最重要的地方 。
第一个月婆婆来帮忙带宝宝,下一个月是妈妈轮岗,再下一个月又轮到婆婆换班……以这样“婆婆——妈妈”的模式交替照看宝宝的小家庭可能不在少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