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游戏自己做

如果不管孩子玩什么你都在身边陪着 , 就忽略了孩子成长所需要的一个重要能力:独自做游戏 , 独处的能力!
一位母亲写信跟我说:“我的女儿莫娜总不让我闲着 。她让我陪她看图画书 , 给玩具动物园安装护栏 , 玩捉迷藏 。她画画的时候 , 我也要在旁边看着 。以前这没什么 , 但现在我有了第二个孩
子 , 加上还要做家务 , 忙得不可开交 。莫娜还不断地火上浇油 。她总是哭闹:‘妈妈 , 你到底什么时候和我一起玩呀?’而且她变得越来越逆反 , 咬人、抓人、打人成了家常便饭 , 自己呆不了5分钟就要缠着别人和她一起玩 。我觉得压力大极了 。”
为什么这对母女和谐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我们不该把它仅仅归于第二个孩子的出生 。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娇惯孩子的结果 。那么对于这种习惯以自己为中心 , 总要别人陪伴的孩子 , 我们应当怎么办呢?
要想避免娇惯 , 最保险的途径是要教会孩子怎么玩耍 。懂得怎么玩的孩子通常能够在大人不在的情况下 , 还能自娱自乐 , 而且不会要求时时刻刻作中心人物 , 能够自己打发时间 。那么我们应当怎么样教孩子?教他们做什么样的游戏?难道孩子们不会自己学做游戏吗?
为孩子们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己做游戏
的确有的孩子似乎完全可以自己玩儿 , 他无非需要:1、有个人在近处看着他;2、有几件新鲜的、还没有让他研究得一清二楚的玩具;3、偶尔有大人和他说几句话 。
但是我们不要以为满足这三个条件就像说出来那么简单:这三个看似并不苛刻的条件其实包含很多微妙的心理 。陪伴一两岁的孩子几乎得寸步不离 , 爸爸或妈妈要想离开屋子得事先向宝宝报告 , 而且要在宝宝因害怕而抗议或大哭大闹之前回来 。刚开始宝宝等不上半分钟就“打雷下雨!”父母说一句“我马上就回来”没有多大用处 。孩子如果觉得不安全的话 , 他总是竖着耳朵听爸爸妈妈在隔壁干什么 , 满脑袋的问号 , 不会把心思放在玩游戏上 。父母因而要跟孩子建立一种默契:尽管爸爸妈妈暂时不在我身边 , 但是只要我需要他们 , 他们会在我受到伤害或感到害怕之前赶到 。这种信赖感需要很长时间来培养 。
要想让孩子们学会自己玩儿 , 对玩具也有要求 。孩子一旦对玩具了解得一清二楚 , 就会对玩具失去兴趣 , 这是很好理解的 。因为孩子们在玩玩具的时候总是有两个目的:发现新的事物和验证现有的经验 。比如说:今天是不是还能把不同的小积木正确地放到空格里?孩子所感兴趣的玩具通常是既给他们带来历险的乐趣 , 有新鲜感 , 同时还要给他们熟悉的安全感 。另外玩具的数量也很重要 , 如果给孩子一大堆玩具 , 很难让孩子学会专注和珍惜 。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丢下这些东西 , 闹着找爸爸妈妈 。
一个孩子做游戏也要休息 , 在他“辛辛苦苦”玩了很长时间之后 , 父母要抚摸孩子几下 , 说几句鼓励的话 。
当家长满足以上所提到的几个条件后 , 很多孩子就会心满意足 , 不再哭闹 。但是还是有很多孩子要求更多:大人必须要坐在他们旁边 , 要跟着一起玩 。这种情况下 , 父母不要说:“我教你用积木搭一座大楼 , 你看我怎么做 。”或者“我建一个房子 , 你把它推倒” 。(这样孩子会很快习惯破坏者的角色 , 会形成攻击性性格!)最好的方法是说:“我放一块儿积木 , 你放一块儿 , 我们轮流来盖房子” 。直到孩子有兴趣自己来搭积木 , 这时你就可以走开 , 忙自己的事情 。当然 , 之后免不了要提建议、鼓励、赞叹一下孩子的作品 。这样大人就可以慢慢地从孩子的游戏中抽出身来 , 孩子也会习惯自己做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