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基本鉴别方法

北宋钧器的铭文不多见,有铭文的都是北宋后期宫廷用瓷 。铭文主要刻一至十的数字,即器底一、三、五、七、九单数的施钧红釉;二、四、六、八、十双数的施天蓝,月白釉 。但器底的数字的真正用意是为了标明器物的大小规格,器物越大编号越小,"一"代表器物最 大的 。钧窑的铭文一般都是在器物成型素坯时刻上的,然后在铭文上施芝麻酱釉 。后世仿品往往在施过釉的胎上刻字,从而露出了马脚 。还有以刻北宋宫廷建筑名的,如"奉华殿"、"养心殿"、"重华宫"、"景阳宫"等,铭文字体的笔画纤细 。从钧窑实物看,宋钧与金钧均已达到钧瓷烧制的高峰 。今人重宋轻金只是个审美视角问题 。金代钧窑的胎质细腻紧密、烧成后多呈浅灰或米黄 色 。釉面较滋润,玻璃光比北宋要强,红釉不像北宋那样呈通体融为一色的玫瑰红或茄皮紫色,而是在天蓝或月白的釉面上加饰红斑,红斑的边缘不清晰,有逐渐晕散的感觉 。器物一般多施满釉,圈足足端处无釉,胎釉交接处不整齐,垂釉很厚,俗称鼻涕釉 。

钧窑基本鉴别方法

文章插图
金代钧瓷比起宋钧来说,绝大部分胎质较为粗松,工艺欠佳,釉色暗淡,窑变色斑也不像宋钧灵活美妙,而似彤云密布景象 。釉面玻璃光泽较强,有较多的棕眼和明亮的大小密集的气泡,常在天蓝釉和月白釉上加饰红斑,红斑逐渐晕散,边-不太清晰,器物多施釉,圈足仅足端无釉 。不过,由于金代钧瓷窑口比宋代更多,也有部分窑口继承了宋代钧瓷的工艺,造型规整,胎体坚实,釉汁莹润,窑变美妙自然,色彩艳丽,具有宋钧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有的与宋钧难以区分 。当然这样的制品在金钧中仍占少数 。
宋钧无论是官钧还是民钧,器物造型都非常规整,都能做的施釉厚薄得当,流釉、粘足极少,大都施满釉,且器底多涂褐色(即芝麻酱色)护胎釉,鼓钉洗、花盆、盆奁以及盘类用支钉支烧,其它则以垫饼垫烧 。胎质细腻致密,呈灰褐色,纯净无杂质,很少有空隙,吸水率低,瓷化程度高,叩之其声铿锵圆润悦耳,修胎规整,制作精细,胎、釉结合较好,很少出现釉层剥落现象 。
钧窑基本鉴别方法

文章插图
【钧窑基本鉴别方法】
钧窑瓷极其珍贵,这在民间有众多的说法,比如“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 。“钧瓷无对,窑变无 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等等 。对于钧瓷的商业价值,当地民谚说:“进入西南山,七里长街现,七十七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 钱” 。
以氧化铁着色的青釉是我国烧造历史最悠久的传统高温釉,钧窑创造性地在釉料中加入氧化铜作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烧成铜红窑变釉 。这种天蓝中带紫红的乳光釉瓷器在金、元时期深受民间喜爱,北方河南、河北、山西的许多窑场,甚至南方浙江地区的个别窑场,都受其影响而烧造钧釉器物,产品也主要是供民间使用 。
钧窑基本鉴别方法

文章插图
钧窑瓷极其珍贵,这在民间有众多的说法,比如"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 。"钧瓷无对,窑变无 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挂红,价值连城,钧不挂红,一世受穷“等等 。对于钧瓷的商业价值,当地民谚说 钧窑《镂空斗笠碗》刘志钧作品 :"进入西南山,七里长街现,七十七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 钱" 。
宋元钧瓷的总体特征是:都有一种莹光一般幽雅的蓝色乳光 。宋钧千变万化、交相融汇的色彩宛若云霞,其釉厚、透、活,还有奇妙的纹路,如蚯蚓走泥纹、蟹爪纹、珍珠点、金锁链、兔丝毫、鱼仔纹、冰裂纹、绳网纹等,后人无论怎样模仿都达不到其相同效果 。宋钧红斑形成极其自然,是在烧制过程中釉分子发生变化所致,两者交融近紫色,金元红斑同样发自釉内 。宋钧釉厚而均匀,元钧釉厚者则垂釉 。元钧胎体较宋钧粗糙、厚实,修坯草率;施釉较宋钧薄,釉面多棕眼且多在釉下,橘皮纹明显,有的光泽较差,以天青或月白釉为主;碗类器物足较宽厚,施釉不及底,近圈足处露胎,有积釉痕,足心留有一明显的乳突痕,乳突周围可见疏密不一的旋纹,圈足截面呈八字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