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见证中华五千年文明

有人认为钧窑的必备特点就是釉面具有“蚯蚓走泥纹”,这不完全正确,只能说是特点之一 。很多馆藏钧窑的釉面是不具有走泥纹的 。因为在当时的官窑,追求完 美,力求釉色均匀,但由于少数器皿在烧制中的窑温、釉色原料配比、烧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釉面在温度中的变化还原不一,才形成了走泥纹 。北宋钧窑做到窑变可控,蚯蚓走泥纹是其特征之一 。用气泡串起一条条呈立体状的蚯蚓奔爬,蛙卵纹,鱼卵纹包裹正欲孵化而出的鱼籽,等等 。

钧窑见证中华五千年文明

文章插图
钧窑瓷器的胎体粗厚,坚硬结实,与宋代为宫廷生产的用品灰青胎钧瓷完全不同,胎色发白,颗粒粗,小孔及裂隙易察觉 。
宋钧窑釉活,釉到足圈、元钧釉呆板露足多 。宋器少雕琢,蚯蚓走泥纹明显 。有的是兔毫纹,红斑有过渡边沿,有蟹甲绿,釉好胎如泥为宋 。足粗走泥纹不活为元 。
钧窑见证中华五千年文明

文章插图
钧窑蚯蚓走泥纹,这种纹理是钧窑特有的一种现象,它与建窑生烧构成沟壑状纹理相似,不过,钧窑在烧制中出现,后来又有釉继续融化基本填平了先前的裂纹 。官钧尤其明显,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可能与多次上釉有关,也与烧成机制有关,比如在烧制高温后有平火过程,然后再来一把火,最 后止火降温 。
钧窑是宋、金、元时期北方地区规模庞大的重要窑场之一,其遗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内 。话说,“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素以古朴的造型、瑰丽的釉色著称于世 。除了常见的天蓝釉之外,最为世所珍的是铜红窑变釉,按变化的程度及色彩不同被赋予玫瑰紫、茄花紫、丁香紫、海棠红等美誉 。
【钧窑见证中华五千年文明】
钧窑见证中华五千年文明

文章插图
钧窑,即钧台窑,是在柴窑和鲁山花瓷的风格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响,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 致 。无论是呈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控随心所欲的表现技术,至今无人能仿造 。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陶瓷器生产的黄金时期,各种制瓷传统蓬勃兴起,并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形成了瓷器生产百花齐放的局面 。正是在这一时期,河南中西部地区一度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 心,并涌现出一大批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瓷器品类和窑场 。其中以釉色淡雅凝厚、色彩斑斓艳丽闻名于世的钧瓷就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代表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