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和孩子说“反话”要不得?

宝宝个案:
上周末,五岁的洋洋和妈妈在客厅玩积木,洋洋正在用积木搭一座高高的塔,妈妈看着快到做饭的时间了,就提醒洋洋,“洋洋,妈妈要去做饭了,一会儿,你自己再搭会儿积木,就去看会儿书,等妈妈做完饭再陪你玩 。
洋洋正玩得高兴,听妈妈这么一说,马上大叫起来:“不行,妈妈要陪我玩 。”“妈妈要去做饭,你不吃饭了吗?”“那也不行!”洋洋说着,开始大哭起来 。妈妈也生气了,“我不是跟你说做完饭再陪你玩吗,你怎么听不懂话呢?哭,哭,你哭吧,你就使劲地哭吧!”妈妈说完,气哼哼地走了 。洋洋索性坐地板上放声大哭起来 。妈妈就是想不通,这个孩子怎么听不懂大人的话呢?怎么越说哭得越厉害呢?
专家分析:
洋洋是听不懂妈妈的话吗?妈妈说的“要去做饭”的话,洋洋肯定是听懂了的,但是后来妈妈看到洋洋坚持让自己陪着玩,并哭起来,这时妈妈说的,“你哭吧,你使劲地哭吧!”这句话洋洋是没有听懂的,因为洋洋在妈妈说完后,反倒坐在地上大哭起来 。
记得我听一位小学校长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上课铃响了,三个一年级的小男孩满头大汗地跑回教室,“报告!”三个孩子站在班级门口向老师大声喊着 。“哟!你们还回来呀,再玩会儿去吧,别急着回来呀!”三个男孩听完,转身就向外跑 。“回来!”老师哭笑不得 。后来,校长帮着老师分析:闹出这个笑话,错不在三个男孩,而是因为教师不了解一年级孩子的特点 。这个老师原来经常教高年级,说“反话”学生也能听出来,等到再教低年级时,因为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还不成熟,孩子听不懂老师说的反话,才闹出这样的笑话 。
洋洋的妈妈也是犯了相似的错误,对孩子的年龄特点不了解 。这个年龄的孩子,不能理解反问语气的话,因此要用正面鼓励的方法,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而不适合用否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
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的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的榜样作用和积极的正面引导,孩子的行为以模仿学习为主,要让孩子怎样做,就先做给孩子看,孩子对一些语言指令往往不会有直接反应,家长必须辅以身体语言,如手势、动作,让孩子明白家长说的是什么意思 。同时孩子理解能力差,注意力的转移需要一个过程,要给孩子一段思考的时间 。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我们在给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孩子的心理特点,有一些小的技巧、小的策略,可以让孩子自动地随着你的要求转移自己的行为 。下面给出的一些办法就是帮助家长化解洋洋出现的类似问题 。
事前先给孩子一些“心理准备”
在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之前,可以先将时间安排告诉孩子,让孩子有心理准备 。如,妈妈提前告诉洋洋,“现在是四点,我们可以先搭会儿积木,四点半妈妈就要做饭了,你要自己看会儿书或自己玩一会儿,等吃了饭,妈妈还可以陪你玩一个小时 。”孩子虽然还没有时间观念,但大概会知道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就会比较有心理准备,到需要改变活动时,也能比较容易接受了 。
模仿孩子的“不良行为”
孩子在三岁以后已经开始能判断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即有了一些简单的判断能力,孩子玩得高兴时,不肯结束游戏,也不愿意让妈妈离开,情绪会有一些表现,家长可以模仿这些表现,孩子看到大人做出这样的行为,很快会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问题,也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如看着孩子要哭,妈妈就假装哭,“我不干,我还想玩!”边假装哭边说 。孩子一般都会破涕为笑 。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紧张情绪也会有所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