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招培养孩子乐观品质

在家人眼里,4岁的西西是个“爱生气的宝宝” 。什么事都得顺着他,稍有不如意,他就会强烈对抗 。例如,西西不想吃晚餐,非要喝饮料,妈妈劝他吃完饭再喝,他就大哭,连饭也不吃了;周末下大雨,不能去郊游,西西马上又哭又闹,得花很长时间,费很多口舌才能把他哄高兴 。妈妈真不明白,孩子为什么这么小心眼,是不是太敏感了?怎么才能让他变得开朗乐观呢?
影响开朗乐观的几大因素
早教专家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情就可能挫败孩子的自信心,让他情绪低落,甚至悲观失望 。例如,孩子的求知欲很强,遇到新奇的事物和活动就想探个究竟,却无奈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生活经验不足,不能熟练地操作玩具和游戏,于是产生挫折感 。
父母不经意的“错误”
   为了安全起见,限制孩子活动的自由;为了训练孩子乖巧听话,忽略了他的心理需求;孩子做错了事,过于严厉地批评他;当着众人的面否定孩子,伤了他的自尊心;因孩子做事不成功而责备他;表扬其他孩子使自己的孩子感受到冷落;父母自己的心情不好,对孩子莫名其妙地发火等等 。
体弱多病
    长期体弱多病的孩子总是被疾病困扰着,许多游戏和快乐的事情都不能充分地参与,孩子会很有挫败感 。因此,加强营养保健、生活照顾、锻炼身体,是孩子抵抗挫折、建立乐观的基本保证 。
据悉,对于孩子来说,与乐观相关的心理素质包括:能够依赖想象力和对未来的展望,忍受眼前的不适应;听得懂和相信大人的劝告,调整自己的需要……
专家表示,这些心理素质在4岁左右逐渐健全,4岁是培养孩子乐观品质的最佳时期,建议家长从12个方面培养:
1、提供具有适度挑战的游戏
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选择难易适度的游戏,注意难度不要跨度太大 。例如有一种游戏是“钓鱼”,是用磁铁相吸的原理锻炼孩子手眼协调的能力 。先观察孩子能够钓着鱼的基数,然后鼓励孩子每次多钓出一两条鱼,或者渐渐加长鱼线的长度,让孩子耐心地对付晃动摇摆的鱼线,可以让孩子对自己说:“我一定能钓好多鱼 。”自信和乐观便在与“鱼”的较量中建立了 。
2、训练应对挫折的技能
很多情况下孩子是因缺乏经验和技能而失望、泄气,父母有针对性地培养技能即可,当然这里不包括太“专业化”的专门技能训练,而是指孩子平常遇到的生活、游戏和社交等普通技能,因为单项技能训练并不能让孩子应对复杂多变的困境 。
3、不训斥孩子多鼓励支持
看到孩子因遭遇困难而沮丧,父母往往会要么代替孩子完成任务,要么完全迁就孩子放弃努力,有的父母则厉声批评孩子甚至体罚,这两种极端行为都使孩子无法形成自信和乐观 。正确的做法是提供鼓励的话语和一点点的技术支持,鼓励孩子坚持到底,体验经过努力克服困难带来的成就感 。
4、不向孩子宣泄“垃圾情绪”
有的父母在外面受了“窝囊气”,回来便对孩子发“无名火” 。这种情况特别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和乐观,因为孩子会把父母的恼火归咎为自己的错误,但他又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于是只好全盘否定自己 。长久下去容易让孩子自责、退缩,并蔓延为隐约却牢固的消极心理氛围,淹没孩子乐观的笑容 。因此,父母在遭遇困难时能否乐观面对,对培养孩子的乐观品质至关重要 。
5、勿对孩子控制过严
作为家长,当然不能对孩子不加管教、听之任之,但是控制过严又可能压制儿童天真烂漫的童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作用 。不妨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 。只有从小能享受选择权的孩子,才能感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和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