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在市场如此火热

【汝窑在市场如此火热】汝窑的出现,在南宋《坦斋笔衡》中有记载,宋徽宗之所以督造汝州青瓷,是因为他觉得“本朝以定州白磁有芒不堪用” 。

汝窑在市场如此火热

文章插图
汝窑可以说是我国古瓷中的“大熊猫”,不只珍贵而且极端稀 缺 。我国古瓷中,宋瓷为首,而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中,汝窑摆放首位,自古就有“青瓷之首,汝窑为魁”之美誉 。汝窑可以说是我国的古瓷之尊 。
汝瓷釉下还零散浮有稀疏气泡以消贼光,且在光照下气泡若隐若现,恍如银海晨星,神妙无比,古人对此特征称为“寥若晨星” 。而源于汝瓷釉汁布有沙眼,其器表常显露鱼子、蟹爪及芝麻花纹样,故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似玉、非玉而胜似玉”之赞,釉质甚是精妙 。再一特点是,汝瓷在烧制时,源于器形较小、重量较轻,因而所用支钉细小,故其虽满釉烧制但烧痕状似芝麻,俗称“芝麻钉” 。行家综其特色,将汝瓷特征概括为 “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可谓一语中的 。汝窑原为本地财主的民窑,至北宋晚期才开始奉旨取代定窑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不过,由于其胎体质地不致细密,疏松的有些像陶,使得胎体的强度不够坚挺,手感亦轻,缺乏庄重沉稳之大气,故兴盛一时后,遂又因自身的缺陷被朝廷淘汰 。其作为一贡御瓷种的时间约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前后算起来也不过二十余年,故作品不多,传世也极少,这便尤显得稀有珍贵 。宋、元、明、清以来,虽官府和民间多有仿制,但鲜见可与北宋贡御汝瓷比美的珍品 。
汝窑在市场如此火热

文章插图
北宋汝官瓷流传不足百件,烧制时间不足二十余年 。明、清景德镇御窑(器)厂所仿汝釉瓷器只能模仿汝窑瓷器的釉色,但因原料产地限制,仿品很难达到乱真,在造型、釉质、制作工艺方面仍存在一些缺憾 。到了现代,从1952年开始,主要由汝州国营汝瓷厂仿烧,现在汝州市、宝丰县和禹州市的一些民间窑场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总数达百余家 。
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是现今唯 一存世之葵花六瓣形的盆洗,直径十三点五公分,六葵瓣花式,口略撇,上丰下敛,浅腹薄壁 。棱角含蓄,器身随沿起伏,圈足微外撇,底有细小芝麻钉痕三枚 。是英国著 名的中国古陶瓷收藏家之一艾弗瑞·克拉克夫人的旧藏,上世纪70年代转入日本收藏 。
汝窑在市场如此火热

文章插图
“汝窑在河南汝州,北宋时所创设也 。土脉细润,如铜体,有厚薄,汁水莹润,有铜骨无纹者,有铜骨鱼子者,有棕眼隐若蟹爪纹者尤佳 。豆青、虾青之色居多,亦有天青、茶末等色 。”
汝官窑器向为帝君之傲、藏者之梦、艺匠之模,在中国历史及艺术发展上举足轻重,并被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汝窑为北宋宫廷烧制瓷器历年不久,中经北宋未年金人南侵,南宋人已有近尤难得之叹,流传至今者不足百件 。作为宋代名窑中传世品最少的一个瓷窑,汝窑由于烧瓷时间短促,传世品稀 少,弥足珍贵,故为后世谈瓷者所津津乐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