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小儿盗汗基本常识

无论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盗汗 , 护理工作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小儿盗汗以后 , 要及时用干毛巾擦干皮肤 , 及时更换衣服 , 被褥或睡衣也要经常晾晒 , 日光的作用不仅在于加热干燥 , 还有消毒杀菌的作用 。
    引起小儿盗汗的原因很多 , 应具体分析 , 辨证施治 。一般来说 , 小儿盗汗可归纳为以下两种 。
 
    一是生理性盗汗 。小儿时期 , 由于皮肤内水分较多 , 毛细血管丰富 , 新陈代谢旺盛 , 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 , 活动时容易出汗 。倘若小儿入睡前活动过多 , 可使机体产热增加 , 或者进食不久胃肠蠕动增强 , 胃液分泌增多 , 汗腺分泌也随之增加 , 这些均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 , 尤其在入睡最初2小时内 。此外 , 盗汗还见于睡前吃过较烫的饮食 , 或被子盖得太多大厚 , 或室内温度过高等 。上述诱因均可使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发出信号 , 引起交感神经兴奋 , 导致全身出汗 , 尤以躯干、面部显著 。
【分享:小儿盗汗基本常识】    二是病理性盗汗 。有些小儿入睡后 , 出汗以上半夜为主 , 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 。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 好比打开了汗腺的“小龙头” , 这种情况在侗楼病患儿中尤其多见 。有一点要注意 , 盗汗并非是拘楼病特有的表现 , 应综合分析 , 必要时检查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以及腕骨x线摄片等 , 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侗楼病 。佝偻病主要见于两岁半以下的儿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