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风云:势力强大得多的袁绍,为何最终败于曹操?

汉末风云:势力强大得多的袁绍,为何最终败于曹操?

汉末风云:势力强大得多的袁绍,为何最终败于曹操?

文章插图
从初平三年至兴平二年(公元192年—公元195年),中原局势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在长安,司徒王允和中郎将吕布等密谋杀死了董卓,使万民额手称庆 。但王允不能妥善处理董卓的部属,引起董卓部将李傕、郭汜举兵叛乱 。结果,王允被杀,吕布东逃 。后来,李傕、郭汜发生火并,互相屠杀,而汉献帝作为一尊偶像,被这些军阀争来抢去 。在兖州,曹操异军突起 。原兖州刺史刘岱死后,兖州地方势力推举曹操接任,他采取武装镇压和诱降的两手,迫使三十万青州黄巾军投降 。他又与袁绍合作,连破袁术,把袁术挤到淮南 。在他东征徐州刺史陶谦时,地方势力的代表张邈、陈宫背叛他,迎吕布入兖州 。曹操经过艰苦的斗争,才重新夺回了兖州 。在幽州,公孙瓒又派兵到龙凑攻打袁绍,结果再次被袁绍打败,之后就退守幽州,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太仆赵岐奉命劝和,袁、公孙双方宣告休战 。三月,袁绍南下薄落津 。这时,魏郡发生兵变,造反的兵士和黑山军会合后,占领了邺城 。当时袁绍部队正在全军开庆功宴,听到这个消息,袁绍的部下们特别是家属在邺城的,要么脸色大变,要么放声大哭,唯独袁绍容貌自若,不改平时的风度 。整个邺中有十多支黑山军的部队 。但黑山军中有一个叛徒陶升,他入邺城后,把袁绍和州内官吏家属保护起来,并把他们送往斥丘 。袁绍进屯斥丘,任陶升为建义中郎将 。
六月,袁绍大举进剿黑山、黄巾军,先发兵进入朝歌鹿肠山苍岩谷谷口,讨伐于毒,围攻五天,斩杀于毒及其部众一万多人 。接着,沿着鹿肠山向北进攻左髭丈八等,将他们全部剿灭 。又接连击灭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多支黑山、黄巾部队,屠其屯壁,大肆杀戮,斩首数万级 。之后联手吕布,与张燕、四营屠各、雁门乌桓在常山展开大战,连续打了十几天,虽然张燕军多被杀伤,但袁绍军也很疲惫,于是双方各自退兵 。
东郡太守臧洪因怨恨袁绍不出兵救张超,举东郡之兵与之对抗,袁绍兴兵围城一年,破东郡,劝降臧洪不得,乃杀之 。不久,公孙瓒兼并了刘虞,刘虞旧部鲜于辅等招引乌桓,攻打公孙瓒,袁绍也派麴义出兵,与鲜于辅等合兵,共集中十万大军,在鲍丘打败了公孙瓒,迫使他退保易京 。麴义与公孙瓒相持岁余,军粮耗尽,士卒饥困,率余众数千人退走,公孙瓒趁势追击,将其击破,尽得其辎重 。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十月,汉献帝在杨奉等人的护卫下逃到曹阳,后面李傕率军穷追不舍 。这时,沮授再次提醒袁绍,把汉献帝这面旗帜抢到手 。他说:“将军生于世家,以忠义匡济天下 。目今皇上流离失所,宗庙受到毁坏 。而州郡牧守以兴义兵为名,行兼并之实,没有一人起来保卫天子,抚宁百姓 。现将军已经粗定州城,应该早迎大驾 。在邺城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兵马以讨不臣 。那时,还有谁能抵御!”沮授的意见遭到郭图、淳于琼的反对(但也有史书记载郭图劝袁绍迎天子),他们说:“汉室衰微已经很久了,今天要重新振兴谈何容易!况且当前英雄各据州郡,士众动以万计,这时就是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的时候 。如果我们把天子迎到自己身边,那么,动不动都得上表请示 。服从命令就失去权力,不服从就有抗拒诏命的罪名,这不是好办法 。”沮授又苦口婆心地劝告:“迎天子不仅符合道义,而且是符合当前需要的重大决策 。如果我们不先下手,一定会有人抢在前头 。取胜在于不失时机,成功在于敏捷神速,希望将军考虑 。”但是,袁绍最终没有采纳沮授的意见,以致失去了一个极好的机会 。与此同时,曹操却毫不犹豫地抓住这个机会,当汉献帝回到故都洛阳,曹操力排众议,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八月,亲自到洛阳朝见献帝 。他借口洛阳残破不堪,粮食奇缺,把汉献帝转移到许县,在许县建立新都城,从而把献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