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学会真爱


家长要学会真爱

文章插图
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是谁造成的?孩子不孝敬父母责任在谁身上?家长之爱是否该一览无余地释放在孩子身上?小小的孩子能否经得起生活的挑战?这些家长们都要面对的问题有没有合理的解释?11月8日,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孟海兰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小脚印中心专家讲座上所讲的内容,就为广大父母进行了指点迷津的权威性解说 。
爱在“心”里面
现在家长都很重视婴幼儿的生理发育,比如怕太阳光照到屋子里晒伤孩子就把窗帘拉上、自己生病了怕传染给孩子就赶紧把孩子送到亲戚家等等 。其实家长不能仅仅注重孩子的身体发育,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成长 。尽管很多家长也经常给孩子读一些儿童读物,但是孩子的心理并不仅仅只有这些 。
有一个初三的孩子竟然不愿意去上学,经过孟老师的调查,发现是孩子小时候没有和小朋友交往的经历,父母一上班,孩子就被送到一个老人那里,等到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孩子如果不想去家长就不强求,上学后从不主动和同学交往,导致性格有些孤僻,结果到了初中和同学闹矛盾,干脆就不去学校了 。孟教授解释说,这是因为在该培养的时候没有注意培养,使孩子心理发育不成熟 。
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做作业的时候还喜欢乱动 。其实他们没有意识到,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一些无意的动作误导了孩子使坏习惯养成,比如孩子玩得很专心的时候,妈妈动辄问要不要喝水要不要吃水果等等,分散了孩子玩乐的注意力,以致让孩子形成了注意力不集中等坏习惯 。因此,孟教授强调,家长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要考虑到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是否有影响 。
爱是相互的
总有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一点都不理解父母,其实家长的这些委屈很多时候都是自己找来的,因为他们没有使孩子意识到:爱,也是需要回报的 。就前面自己生病了把孩子送走的例子来说,种做法是不对的,这样固然使孩子失去了一次提高自身免疫力的机会,又失去了一个教育孩子的好机会 。妈妈生病了,可以让孩子帮着端杯热水,帮着拿药;有时还可以跟孩子说:“妈妈有些闷,宝宝给妈妈讲个故事吧 。
”这些都可以使孩子知道家长并不是永远的强者,在孩子面前偶尔的示弱会使你得到许多收获,你会发现孩子懂得关心爸爸妈妈了,孝顺了 。
爸爸妈妈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本教科书,孩子最初是从父母这里学做人的,因此,家长需要教会孩子爱自己也爱父母、爱别人,对别人的爱懂得给予回报 。这种教育可以很简单,家里有好东西,不能让孩子独自拥有,而是大家一起分享 。这样从小事教育孩子,才不会使孩子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才会拥有良好的品质,懂得爱是相互的 。
爱要藏起一半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爱是不行的,爱是孩子成长的阳光,但是也不能给孩子太多的关爱 。现在有一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让老人或者保姆带孩子的时候提出种种要求,更有人不但对孩子宠爱到极点,还怕孩子不理解,一口一个“妈妈把一切都给了你” 。爱自己的孩子是动物的本能,但是作为有理智的人,则应该理智地爱孩子,握好分寸,不能把爱一股脑都给了孩子,爱,应该藏起一半 。
孟教授举了一个很会藏爱的妈妈的例子:外面下雪,孩子想让妈妈送他上学,妈妈没有答应,但是孩子出门的时候,妈妈悄悄跟在身后看着 。孩子不小心滑倒哭了,妈妈忍住没有过去扶孩子,结果孩子哭了一会儿终于自己爬起来,妈妈直到目送孩子安全到学校后才回家 。孟教授说这个妈妈就做得很好,她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把爱藏起来一半,这样孩子也可以自己从容地学会处理一些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