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社会猪先生去野餐教案反思( 二 )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我预设了五个环节 , 认识猪先生→看看讲讲→迁移理解→交流讨论→解惑体验 。在演绎过程中从活动的第三环节“迁移理解“开始 , 我便试图让孩子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迁移到课堂中 , 目的是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不再仅是绘本的阅读者 , “猪先生”的旁观者 , 而是绘本思想核心的真正体验者 , 以及与“猪先生”一样同是事件中的主角 。
在第二环节中 , 我让孩子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 , 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思考和猪先生一样的问题 , “如何才能让自己变得更美呢?”“把别人身上最美的东西借来会是个好办法吗?”显然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同猪先生一样也掉进了一个美丽的陷阱 。这种“失足”是孩子们当前年龄的特点 , 心理的特点所决定的 , 它正暴露了该年龄段的幼儿自我认识上的不成熟 , 不完善 。
与此同时 , 在这一环节中幼儿走上了同猪先生一样的思维逻辑 , 成为了作品中的又一个“猪先生” 。
这一迁移理解成功地让孩子们也成为了作品的主角 , 在思考自己的同时也在理解猪先生 。
最后环节是幼儿与绘本中的“猪先生”共同认识自己 , 认识美的“拨开云雾”环节 。从演绎的情况看 , 孩子们对猪先生的第二次成功有了自己的理解 , 如认为第一次借来朋友身上最美的东西是和猪先生不配的;猪先生只有用自己的东西来装扮才会美丽;猪先生要和猪小姐一样才行等等 。但由于本次阅读活动的最终目的仍然是希望通过作品让孩子反思自我 , 认识自我 , 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 而不仅仅只是理解作品中角色的自我认识过程 , 因而作为“解惑体验”环节其最终还应落实在幼儿身上 , 促发幼儿对自身的思考 , 借助绘本中的经验形成自己个体成长中的新经验 。
显然我在该环节的演绎中犯了“顾此失彼”或是“丢失主体”的错误 。在该环节中我没有给予孩子再一次反观自我的机会 , 致使孩子们明白了作品中猪先生第二次成功的道理 , 却又无法体验在自己身上那独有的“我就是我”的魅力 。
这一主体的缺失也使得活动的第三环节——幼儿对自己经验的迁移出现架空状态 , 使得幼儿在活动中认识自己 , 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过程出现断裂 。
因而 , 如能在这一环节中增加对“我们什么时候最美丽呢?”“借别人身上美丽的东西能让我们变得更美丽吗”等问题的思考 , 将更能凸显该环节“解惑体验”的目的 , 也能使幼儿在活动中的经验表达获得前后的衔接 , 促进幼儿对“我”的认识形成完整的经验建构 。
②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