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鉴定的传承与误区

钧窑瓷器是北宋时期出现的一种最特殊的青瓷,它的前身,显然是唐鲁山窑花釉瓷器,钧窑窑变的特殊 性,除了在于强还原焰下呈现的铜从2价还原到0价而出现的姹紫嫣红外,特殊的釉面结构也影响到它的显色,一般来说,钧窑的釉区别于其他窑口青瓷的最 大之处,是它的釉结晶结构,呈现一定的纤维状,如果你用放大镜观察钧窑瓷器的釉面,不难发现,这种纤维状结构主要是显色部分,而纤维状结晶和玻璃状均质结晶(就是不显色部分)之间,有很大的气泡,这些气泡有不少突破釉面,造成钧窑瓷器釉面呈现橘皮棕眼状,这显然有助于光在釉面的散射,使得钧窑窑变颜色的层次感更加丰富,这一般是加入石灰碱的缘故,所以说,钧窑窑变的呈色,铜的还原反应是直接原因,而石灰碱入釉则是间接原因

钧窑鉴定的传承与误区

文章插图
钧窑:因在河南禹州城内古钧台附近设窑烧造瓷器而得名 。其主要特点:造型端庄,胎质细腻,坚实致密 。扣之其声,圆润悦耳,万紫千红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 双 。钧瓷的造型除碗、盘器皿,还有壶、罐、炉、枕等生活日用品,特别在钧台窑出土的多种宫廷美术陈列品和各类花盆、盆奁儿、尊、炉、瓶、洗及文房四宝等 。
釉色主要有天蓝、月白、紫红、碧蓝诸色,器表釉面常留有蚯蚓走泥纹或开片,同时花盆类器底通常刻有数目字款识 。官钧窑是继官汝窑之后建立的第 二座北宋官窑,北宋后期,应皇 室之需,于苏、杭等地搜罗各种珍贵的花石树木,北运汴京,史称“花石纲”,为此大量烧制陈设用瓷 。官钧窑由民间选出能工巧匠,专门烧造各类宫廷陈设用瓷,瓷器出窑后须经遴选入宫,落选者均有意打碎或埋入地下,所以臣民难以获得,故现在所能见到的北宋官钧窑罕见墓葬出土,多为宫廷旧藏或重要藏家流传有绪 。且由于专 供内廷烧造,工艺上精益求精,不计工本,所以传世珍品均工料俱佳,但由于专 供皇 室享用,故均为历代宫中传世瓷器,宫外偶或见之,皆为因故由大内流出,极为珍罕 。
钧窑鉴定的传承与误区

文章插图
钧瓷造型端庄,古朴典雅;胎质细腻,坚实致密;扣之其声,圆润悦耳,清脆动听;釉色莹润,色彩缤纷,有的还窑变成自然美景,宛如仙山玉阁,月夜星辰更有的如彩虹闪现,焰火怒放,可谓奇珍异宝,盖世绝品 。
在当代,钧瓷已经做为国礼出现在各种国际场合,对于了解钧瓷的朋友来说,其尊贵的象征是显而易见的 。20世纪70年代,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古钧台附近发现了宋钧官窑遗址,出土的钧瓷残片经专家鉴定和故宫博物院的传世钧瓷一致 。
【钧窑鉴定的传承与误区】
钧窑鉴定的传承与误区

文章插图
建窑,燿州窑,钧窑,作为中国传统瓷文化正宗,历史悠久的风格传承至今 。放大镜观察,蚯蚓走泥纹,用气泡一个个串连一体呈立体的爬行状,青蛙卵纹包裹卵核一摞摞正欲孵化而出 。还有牛血纹,血色深红暗沉杀气腾腾,庄重威严等等,难以一一叙述 。北宋官窑钧瓷的发色和纹理大小和分布,都难以做到人为控制而恰到好处,是北宋瓷艺的最 高工艺水平的体现 。这批钧瓷工艺早已失传,而窑址也随冰冻积水而下沉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可见当时钧瓷产生的轰动效应 。于是各地群相仿效,窑口林立,但至今仍然不得要领 。至今,研究文章汗牛充栋,考古窑口不计其数,因都未见过这批北宋官造钧瓷,也只能是管中窥豹了 。1955年,禹县(今禹州)陶瓷厂开始研制、探索湮没已久的钧瓷胎釉的基本配方与烧成技术,不仅烧制出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等传统色釉,还发展了十多种花釉,并增加了现代日用器皿、艺术陈设瓷等新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