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鉴定真伪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瓷器厂用现代化手段对汝窑进行仿制,也做出很多精品,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大量赝品充斥市场 。后来由于汝窑窑址的发现,大家知道了汝窑除了天青色外还有别的颜色,所以,仿制的赝品也是五花八门,号称是出土的东西,欺骗性很强 。

汝瓷鉴定真伪

文章插图
宋代汝窑是当时宫廷指定用瓷,工艺精湛,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追捧 。明代王世懋在《窥天外乘》中说:“宋时窑器以汝州第 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 。”他支持“汝窑为魁”的结论 。当时汝窑为宫廷指定用器,多少王公大臣都没有机会一睹其风采,因为当时汝窑兴胜于北宋,要求又极高,又为宫廷制品,现今存世很少,金灭北宋后,汝窑随之消亡 。其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 。流传到今天的真品已不足百件,已知的仅67件半,其中台北故宫21件,北京故宫 17件,上海博物馆 8件,英国戴维中国艺术基金会(Percival DA 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还有在中国内地零散的两件以及某博物馆里的半件 。
十几年来国内外大型古陶瓷拍卖会上,一件汝窑的碗成 交价都在大几千万上下,2012年4月4日香港苏富比举行“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有900年历史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经34口叫价,以天价2.0786亿港元成 交,较拍卖前估值底价高逾3倍,更是刷新宋代瓷器的拍卖纪录 。
汝瓷鉴定真伪

文章插图
汝窑的釉色有粉青,豆青,虾青,卵白,天青,但都离不开天青色这个基色 。其釉色青中有蓝,蓝中泛青 。汝窑的釉色随光变幻,近远色异,不同的光线和角度都有不同变化 。在较强的光照下,釉面青中泛黄,恰似雨过天晴云破处焕发出金色的阳光,呈现一派祥瑞之气 。在光线暗淡处犹如碧绿湖水 。
【汝瓷鉴定真伪】在一部分汝窑瓷器的外底錾刻有“奉华”“蔡”“寿成殿皇后阁”“甲”“乙”“丙”等铭文 。其中“奉华”“寿成殿皇后阁”是汝窑瓷器进入宋代宫廷后,由宫廷玉作匠师刻于器底的 。“奉华”是宫廷“奉华堂”用器的标志,“奉华堂”是南宋高宗时德寿宫的配殿 。“蔡”字则是物主的姓氏,有人认为是蔡京用器的标志 。而“甲”“乙”“丙”则是清代乾隆时乾隆皇帝将宫中所藏古董分成甲、乙、丙等级別后,由宫廷玉作匠师刻于器底的 。除此之外,汝窑瓷器上几乎再没有其他款字、铭文 。
汝瓷鉴定真伪

文章插图
汝窑瓷釉基本色调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釉层不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 。釉面开裂纹片,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片,透明无色似冰裂,俗称为"蟹爪纹" 。
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以防止与匣钵粘连 。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钉” 。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3、5、7个,6个支钉的很少,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支烧的器物都规整不变形,表明其炼泥、成型、装烧技艺之高超 。支痕断裂处可见香灰胎色 。一般器物,口径在14厘米以下的为3个支钉,14厘米以上的为5个支钉 。但也有例外,如上海博物馆藏敞口盘,口径大17厘米,也为3个支钉 。尊、瓶之类的器物用圈垫垫烧 。张公巷的器物呈圆形支钉,盘、碗底部仅见细如芝麻的小支钉痕3枚至5枚,支痕断裂处可见香灰胎色 。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一带汝窑器多无支钉痕,个别碗、套盒、凹足钵、洗、器盖等用垫饼支烧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