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旦到北大的旁听生

上课铃响后 , 一个男生挤进复旦大学的教室 , 大家对他并不陌生 , 校内最“火”的课堂上都能看到他 。他叫樊羽 , 原本是深圳某大学的本科生 , 18岁时 , 他决定休学到复旦大学旁听 。两年间 , 从复旦到北大 , 他以“游学”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
我担心学习热情会消失
【从复旦到北大的旁听生】两年前樊羽考入大学 , 学习与金融相关的专业 。他的数学基础不好 , 金融专业的课程学得十分吃力 。渐渐地 , 樊羽开始产生了厌学情绪 。
看着室友成天玩游戏 , 坐在课堂上发呆 , 时间匆匆而逝 , 樊羽觉得自己不能这样浪费青春了 。在上海溜达了一圈后 , 樊羽决定要到复旦大学当旁听生 。
能出来“游学” , 樊羽觉得自己最应该感谢父母 , 他们在经济上支持樊羽 , 允许他走自己想走的路 。虽然妈妈有些担心 , 但爸爸和姐姐表示坚决支持 , 他们说:“男孩子就是应该出去闯闯 , 见见世面 。”
只听名师的课
“游学”期间樊羽租住在学校附近 , 每月房租要600元 。初到上海 , 樊羽只认识姐姐在复旦大学读研究生时的同学 , 姐姐的同学向他推荐了哲学系名师张汝伦教授的课 , 他一听便喜欢上了 , 接下来从《国学概论》到《四书精读》 , 他连着听了三个学期张老师的课 。
在复旦 , 樊羽遇到了另一个旁听生 , 这个旁听生叫董健 。董健从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后找到了很好的工作 , 但他仍旧选择辞职回来当旁听生 , 并且只学习历史、地理、中文等人文学科 , 目的就是多学学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董健已旁听多年 , 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去埃及旅行 。
大多数旁听生都会选择学习人文学科 。他们认为 , 听人文学科的名师们讲课 , 不仅能学习知识 , 还能得到精神上的沉淀和满足 。旁听生们在学习时并不一味地追求分数 , 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 , 学起来自然更有兴趣、更扎实 。
在朋友的推荐下 , 樊羽不断充实着自己的课表 。哲学、中文、历史、经济、管理、政治……只要老师讲得好 , 无论什么专业的课樊羽都有兴趣去听 。每学期他固定要去听的课程就有10门之多 , 连双休日都排满了 。经过两年的学习 , 如果按学分算 , 樊羽已经可以本科毕业了 。
不仅如此 , 樊羽还积极参加了同济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的各种活动和讲座 。到北大学习后他依然如此 , 积极参加社团活动 。北大百年讲堂的话剧和音乐会樊羽是场场必到 , 临放假的时候 , 他手里还攥着刚买的孟京辉的话剧票 。
当然 , 旁听也有重点 。到北京后 , 樊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哲学、国际政治和企业管理这几门学科上 。他说:“我喜欢学习企业管理 , 因为我觉得这门课最实在 , 看得见摸得着 , 可以自己去实践;而且我家是做生意的 , 学习这些科目也可以帮到家里 。”
樊羽最喜欢听人民大学管理学院包政老师的课 。包老师被誉为经济管理类咨询师第一人 , 同学们都抢着选他的课 。而且包老师讲课深入浅出 , 让对管理感兴趣的樊羽受益匪浅 。
旁听生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