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阻截甲型H1N1流感传播


【如何阻截甲型H1N1流感传播】如何阻截甲型H1N1流感传播
源于北美的甲型流感病毒已蔓延到了亚洲,中国的多个省份也陆续确认了11例甲型流感病例,好在中国的病例尚属于“输入性”,与北美和日本无法捕捉病毒源头的“非输入性”有所不同;因此我们仍感觉生活在“相对安全地带”,危机尚有“一墙之隔”。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需引起大家注意:日本从5月16日出现首例非输入性流感病例之后,仅一天时间,非输入性病例数就上升为84名 。目前日本已成为继墨西哥、美国、加拿大之后的第四大疫情区,而这个疫区就在我们家门口 。
在5月18日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上,陈冯富珍总干事将孕妇和慢性病患者列入最易受到甲型流感危害的人群 。而且日本的感染者也已进入学龄青少年,看来这个致病的病毒正在越走越近,发病人群也在趋向青年,我们该怎么办?
避免传染源:加强防护孕妇和儿童
a 。专家提出“加强自身抵抗力对甲型流感这类新型病毒的是次要的,最关键还是避免直接接触传染源”,除了近期尽量避免前往疫情国家外,孕妇、慢性病患者,包括体质较弱的儿童,还应该尽量避免或减少去人口稠密或拥挤的地方,如果一定要去则应做好防御措施,包括带好能够阻挡飞沫的纱布口罩和免洗净手清洁液等 。
b 。与孩子接触最密切的父母却可能成为孩子得病的感染源 。因此父母回家后应立即用肥皂洗手、洗脸,经常开窗通风,为日常家居用品和孩子的玩具清洗消毒 。
c 。父母一旦出现了感冒症状,要有危机意识,立即与孩子隔离 。此外,给宝宝多喝水,多补充蔬菜水果等维生素来增强宝宝的抵抗力 。
加强公民责任意识:减少“输入性甲感”再传播
a 。疫区归来的发烧者,应第一时间自我隔离
基于目前“输入性”甲型流感的现状,已有留学生在网上发起回国途中记录所经场所,归国后“主动在家隔离数日”的倡议 。这时一个非常好的倡议,既保护了自己也关爱了公众的安危和健康 。从疫区归来一旦出现流感症状,应第一时间做好自我隔离:不去公共场所,及时给疫情指定医院打电话,在家等待120负压车送入医院,绝不能坐公共汽车或出租车自行前往医院 。
不应再出现之前如从加拿大归国的吕某,在北京出现高烧症状,又转车去济南那样的事,这不仅使得排查工作大幅周折,也对疾病控制大为不利,难怪舆论一片谴责之声 。
b 。不随地吐痰
在传染病威胁大众的时候,不随地吐痰不仅是一种文明修养和良好的卫生习惯,还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公民道德的表现 。想吐痰、咳嗽或打喷嚏时,应该用纸巾挡住鼻子和口部,然后再将包有秽物的纸巾扔入垃圾桶中 。如果甲型流感这场传染病危机能使得人们改掉随地吐痰的陋习,这实在是一件坏事促成了一件好事 。让我们一起努力,在拦截甲型流感病毒进入中国的同时,对随地吐痰的陋习进行一场革命 。
提高警觉:仔细区分流感和普通感冒
此次甲型流感传播性很强,而且发病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也是出现发热(腋温≥37.5℃)、流涕、鼻塞、咽痛、咳嗽、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呕吐、腹泻等症状 。流感的发病症状与普通感冒不同 。
a 。普通感冒的症状
普通感冒一般起病较缓,发热不超过39℃,咳嗽、咽痛、胸闷等上呼吸道症状比较明显,而头痛、全身酸痛、畏寒、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则较轻 。
b 。流感症状
流感起病急,体温会在短期内超过39℃,上呼吸道症状较轻而全身中毒症状较重,而且会在短时期内传染他人 。如果察觉自己或孩子出现流感症状,为了安全起见,也应第一时间去医院就诊并确认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