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制也过“寒冬” 上市发审节奏趋缓 IPO“堰塞湖”或再现

_原题为:注册制也过“寒冬” 上市发审节奏趋缓 IPO“堰塞湖”或再现
摘要【注册制也过“寒冬” 上市发审节奏趋缓 IPO“堰塞湖”或再现】12月8日,上海合晶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赛克赛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艾索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三家原本计划冲击科创板上市的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放弃,主动撤回了发行上市申请 。(21世纪经济报道)
12月8日,上海合晶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赛克赛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艾索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三家原本计划冲击科创板上市的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放弃,主动撤回了发行上市申请 。
与上述三家企业一样,在深交所创业板谋求上市的合肥东方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中冠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于同日撤回了发行上市申请 。
一天之内5家公司撤回IPO申请属实罕见 。而据数据显示,仅今年4季度在IPO过程中出现终止审核情况的企业就达到23家,占到全年总数的43.40%。
另一方面,自9月4日后,证监会每周下发的批文数量也均为个位数,12月第一周仅有10家企业拿到了批文 。
“上市节奏放缓,审核环节趋严”,已成为采访中券商投行、投资机构和企业的共同感受 。
IPO审核严把入口关
“这种感觉已经有2个月了”,对IPO市场上市节奏放缓,审核趋严的情况,有国内某大型券商投行业务人员表示 。
从统计的数据来看,截止目前,今年4季度在IPO过程中出现终止审核情况的企业就达到了23家 。相比之下3季度有18家拟上市企业终止审核,上半年则只有12家 。
“这种终止审核多数都是企业主动撤回申请,但所谓的主动撤回往往都是被迫的” 。上述投行人员表示,近期发行企业选择主动撤回,有可能是因为经营环境或形势变化而导致不符合发行条件,有可能是因为举报或者监管现场检查或督导发现了重大问题,也有可能是审核过程中一些问题不能得到合理解释 。
“整体而言,证监会和交易所传达给我们‘一方面放开入口,一方面严抓监管’的态度,严把入口关” 。有国内中小型券商投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有市场传言“深交所对多家投行进行窗口指导,要求各自近期拟申报的企业,最近一年净利润不得少于5000万元”,而此前该指标为近两年净利润之和达到5000万元 。
不过,对此,采访过程中相关券商投行业务人员均表示并未收到这样的“窗口指导” 。
“个人觉得可能性不大,刚申报和刚过会的,都有不到5000万利润的,所以这个所谓的隐形门槛并不存在” 。有北京地区资深投行人士表示 。
更有接近交易所投行人员对21世纪经纪报道采访人员表示,“消息不实” 。
对于IPO审核趋严的问题,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则表示,并非交易所审核趋严,而是企业自身质地存在问题 。
他表示,科创板及创业板实施注册制以来,存在一些企业本身并不完全符合板块上市条件,或未做足上市充分准备“抢跑”的情况,在审核过程中就会出现问题 。“也有一些项目是投行没做好,投行项目组的执业水平不够或者执业效果不好,但因为注册制到来就加速了上报节奏” 。
“科创板和创业板都有一些公司,是发了现场督导通知,交易所还没去现场,就撤材料了” 。王骥跃称 。
新股上市节奏放缓
相比证监会及交易所审核端的从严态势,新股上市节奏放缓的趋势则更为明显 。
“个人感觉科创板、创业板速度放缓得更为明显一些,之前科创板经常单周发两次批文,现在一周一次基本稳定在3家 。创业板市场也是,10月前多的时候单周可以发6家批文,现在也是3家” 。有北京地区股权投资机构负责人表示 。“不过10月之后,批文更多是保持着每周不到10家的节奏,并没有进一步下滑” 。